6月中旬,榆树市部分乡镇遭受暴雨、冰雹袭击。风大雨急,致使2.1348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绝收1133公顷,冲毁道路734公里,桥涵162座,水毁鱼塘、塘坝45处,倒塌房屋66间,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此前,很多承包户曾多次找保险部门打算参加农业保险,却投保无门,他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农作物被雹打水冲。
我省干旱、洪涝、风雹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这类因投保无门而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的事儿屡见不鲜。不少农民费尽周折,通过各种渠道弄来贷款搞种养,一旦遭遇天灾,往往几年不得翻身。就农业救灾而言,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措施是农业保险。在国内,流行的模式是“国家财政支持+社会支援”。在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种类与日俱增的今天,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保险不仅没有发展,在无常的农业风险面前几乎全面退却。
投保无门:扼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咽喉
农业承受着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农业风险的加剧,农民盼望农险这把“保护伞”能为其生产、生活带来保障,但面临的却是高费率或无处投保的尴尬。大安市两家子镇养鸡专业户张建强投资10多万元从外地引进种鸡。正办得红火时,一场灾难降临:今年3月的一天,由于鸡场突然停电,导致场舍温度过高,在短短两小时内,1000余只种鸡死亡。面对灭顶之灾,张建强无奈地说:“在我们农民刚刚理解保险,开始想参加保险或者说最需要保险的时候,农业保险却无处可投。虽说这里经济较落后,但也活跃着一批做保险的业务人员,有时要做保险的业务电话一天能接到好几个,可是当我提出要给养鸡场上保险时,却找不到一家。由于惧怕风险,轻易不敢调整产业结构。城里财产受损者能纷纷到保险公司索赔,而我们由于没有保险,受灾后只好望灾兴叹。”张建强认为,都说要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能给予优质高效农业以保险,解除农民在发展中承担高风险的后顾之忧,就是对农民的最大支持。
吉林大学经济系孙教授认为,由于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性的入不敷出,保险公司的惯常手段是提高保险费率。据说一些农作物险种的费率高达9%还多。而对自然灾害的态度还停留在侥幸层面的大多数农民而言,普通的保费尚难以“下咽”,怎能消受提高的部分?而且,农业保险规模控制较严、操作复杂、赔偿估价双方意见往往分歧较大,农民的最终决定可能是放弃“保护”。
农保自身难“保”
中国的农业保险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2002年,全国农业保险收入为4.8亿余元,占总保费收入的0.16%,比上一年下降20%,是20年来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国2.3亿农户,户均保费还不足2元。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少有保险公司愿意从事农业保险。保险公司之所以不愿开展农业保险,是因为农业险种的高风险、高赔付让他们难以承受。农业保险业务的持续萎缩同农业政策调整目标和农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已极不适应目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状,农业保险处境堪忧。
据了解,目前在我省范围内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仅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一家。过去因有国家财政保底,该公司曾推出了不少农业险种。自1994年国家对保险公司启动了新的财务核算体制后,已经商业化的该公司,对农业保险业务开始采取审慎的态度和严格的核保。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业务进行有意或惯性收缩,赔付率虽降了,但农险规模和保费更是逐年下滑。该公司财产保险处负责人何敬斌直言不讳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农业保险业务基本上处于停滞甚至倒退期。农业保险市场挺大,但做了赔钱。目前投保农险的客户主要是农业企业,而不是那些“小家小户”。投保的企业通常都实现了农业的高科技化和产业化,他们是保险公司“硕果仅存”的相对稳定的农险客户。他无奈地说,目前国家对农业保险,除免交营业税外,尚无任何配套政策予以扶持。保险公司首先是企业,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农业保险的赔付率非常高,很难有一家保险公司能靠自身力量开办这类业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才有可能成功经营,单靠商业公司,农业保险搞不下去。
农业保险:寻求政策保障
一方面,广大受灾农民对各种可能获得的保险翘首以盼,农保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各财险公司出于方方面面的考虑,对农保这块巨大蛋糕敬而远之,农保建设迫在眉睫。
令人兴奋的是,农保市场破壳之声隐隐传来。2003年4月下旬,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将合理运用WTO规则,促进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在农险领域内加强同领先国家合作。6月15日,法国安盟保险公司开始了国外保险势力在中国的“破冰”之旅,农险之战箭已上弦。7月22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八点建议》的报告中指出,国际、国内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如果完全实行商业化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应把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的模式作为我国农业保险的主导形式。如此种种,对身陷困境的农业保险来说,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中国保监会长春特派员、办事处主任刘德江,是省内少数长期关注“三农”保险的业内人士之一。他认为,农保之所以举步维艰,并不是没市场,首先是因为农业保险自身缺乏“保障”。高风险、高赔付率,让开展该项业务的保险公司感到得不偿失,无论业界以何种方式尝试突围,身份不明、规则缺失、支持措施不足等原因决定了中国农业保险陷于困境的命运。
刘德江建议,研究农险发展仅限于研究农业保险是不够的,还要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一并研究和解决。解决这一问题最现实、快捷的办法是成立一个综合性的农村保险公司,必要时,可代办政策性保险业务。但农村保险公司难以靠市场化方式自然形成,需要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和给以必要的资金支持,首要的问题是多渠道帮助农民解决投保能力即农村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来源,这就需要给予政策性保险以财政补贴。另外,建立农村保险基金制度也是建立现代农险市场运行模式成败的关键。从我省的省情出发,农村保险基金的筹措可以从地方财政、民政、农村经济组织、城市单位及个人捐助和农村保险公司的一部分利润等,以形成雄厚的农险总准备金。他最后说,要整合对于农村、农业、农户的政策性资源,投入综合性的农村保险,尽快让农村保险走进寻常农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