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行一段时间的农村养老保险,如今被亮了红灯。原因依然是中国经济落后,国家拿不出钱给农民上保险。
但中国70%以上的老人集中在农村,他们的问题该如何解决?难道传承数千年的“养儿防老”方式,还将继续下去
尽管养老金微薄,但与另一部分人相比,城市老人还算幸运。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毕竟享受着社会保障。
“中国70%以上的老年人集中在农村。”人口专家杨子慧说,“农村的底子更薄,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为严重。”
“我的钱被收到哪儿去了?”
2000年9月,河南省安阳县农民投书媒体,反映他们的养老保险费被停一事。“我们从1993年开始交纳养老保险费,到1997年突然中止,至今再无人过问。人老了能否真正领到保险金?中断这三年怎么办?原来交的养老保险金到哪儿去了?”对此,农民们疑虑重重。
安阳县作为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1993年由县民政局牵头,开始在全县开展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全县22个乡镇,747个行政村到1997年基本投保,共交纳保费1745万元。该县规定:每户、每人、每年交保险费24元,60岁为止。之后,就可根据交费多少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
对于养老保险费突然被停,县民政局局长韩用祥对此这样解释:1997年,原国家民政部、劳动部下达文件,将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划归到新成立的劳动保障部。所以,民政部门不再受理农民养老保险业务,县民政局当年就把这项工作停了下来。可直到现在,该县却没看到省、市有关工作交接的文件。
依据目前的政策,他们拿到批文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已基本停滞。
先天不足
1995年,中国在富裕农村试行养老保险制度,比如山东烟台、江苏南通等地。与城市养老保险相仿,农村养老保险同样施行个人帐户制——由农民交纳部分保险费,村、镇财政再予以适度补贴,积累起来后进入个人帐户,等农民老了返还。
当时,由农民缴纳的保险费分为10个档次,从2元到20元不等。据计算,如果一名农民从20岁开始交纳养老保险至60岁,每月交20元,在他60岁以后,每月可以领到700元的养老保险金——这是最高收入的养老保险金。
当年,人民大学教授、社会保障专家侯文若参加了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实行情况的调查。他分析说:如果简单地看,这项制度还是有一定可行性。但仔细探讨起来,却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物价的上涨没有考虑进去。”侯文若说,:“就算每个参加保险的农民都按最高金额交纳保险费,40年后每月能拿700元,可那时候的700元能值多少钱?恐怕连一件衣服都买不了。”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没有具体支持。虽然在组织上、在道义上对开展农村养老保险予以首肯,财政部并没有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对于收缴的保险费,也只能是存入国家银行或者买国债,“钱生钱”的效率就很低。
另外,农民的流动性很大,随时可能进城打工。将他们划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之内,让他们按时缴纳保险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移交之后遭遇红灯
在农村养老保险开始试行之初,由民政部负责。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这项工作被移交到劳动保障部,劳动保障部为此成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司。
但在今天,农村养老保险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劳动保障报》一位记者透露:近一年内,他们几乎没有刊登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文章,原因是政策不明;而来自劳动保障部的消息说,他们目前的任务是管好收取的保险费,将来逐步退还给缴费的农民。
农村养老保险停滞的原因,除其先天不足之外,中途易主也是原因之一。劳动保障部接手这项工作时,由他们负责的城市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正在紧张进行中。大量的工作已让该部应接不暇,再加入农村养老保险显得负担过重,何况没有财政的支持。1999年,农村养老保险被亮了红灯。
这就意味着,农民养老又要回到原来的模式:养儿防老。这种方式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目前,99%以上的中国农民靠此度过晚年。其弊病也显而易见——抗风险能力太差。
农民应该怎么办?
劳动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待遇处处长尹志远认为,对待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国家不能一刀切。“中国各地情况差异太大。”他说,“在江苏、浙江等地,农民生活富裕,城乡差距小。这里的农民有能力,也愿意参加保险。而在一些革命老区,比如江西,农民连饭都吃不饱,哪儿有钱上保险?所以,因地制宜非常重要。”
“但这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从保险的原则看,参加人数越多,抗风险能力越强。参加人少了,资金周转肯定不灵。”尹志远分析。
国家老龄协会调研部主任程勇则认为,目前我国实行扩大城市规模,将农村打工者纳入保险范畴的方式也有弊端。因为进城打工者都是年轻人,老年人还是留在农村。但这样做,无异将今天的老人排斥在保险之外。
“最根本的方法只能是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但这不是短时期能够实现的。”对农民养老社会化,专家们的态度都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