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垦总局绥化分局位于松嫩平原,横跨3个地市8个县区市,跨度长700多公里,共有9个农(牧)场,土地面积301万亩,耕地面积120万亩。固定资产总额56748万元。去年,9个农(牧)场中有8个被总局列为农业互助保险试验区试点单位。记者采访了当时正在筹备阶段的阳光保险绥化中心支公司,以及绥化分局旗下的重要农险试点区铁力农场。
基层试点 保险(分)社担重任
绥化分局所属各农场都设立了自己的办公机构——保险社,“保险社下面还有保险分社,这就像我们分局在农险试点上行走的脚,我们业务开拓的步伐都依托它们。”阳光保险绥化中心支公司经理陈林刚强调各农场保险(分)社的作用。“保险分社在农业互助保险改革中所做的各项工作均举足轻重,应该说建立保险分社是解决农业互助保险业务量大、灾情查勘难、定损理赔难等问题的很好尝试。”
陈林刚讲起他印象深刻的一个事例:红光农场十一队保险分社是由参加保险的所有相互制会员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除按《黑龙江垦区农作物互助保险操作规程》履行职责、按章操作外,在秋收作物测产验收工作中,由保险分社组织召开会员大会,再选举会员代表参与测产监督工作,相互制成员及测产会员代表共20人分成两组,对本队的秋收作物进行逐家逐户测产,在5天时间内高效完成了800公顷秋收作用测产工作。陈林刚表示,作为中心支公司今后在业务的开展中努力贴近“五化”:签单标准化;报灾规范化;查勘现场及时化;核灾定损科学化;理赔透明化。
“我们在部分试点区的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方案中规定,凡是承租农场耕地者,必须参加农业互助保险,并由农场在收缴耕地承租费时代收保险费。”绥化分局副局长孟凡龙表示,分局会保证政策支持的力度。
阳光保险在垦区防灾减灾的一大特色就是高炮、火箭的防雹增雨网的建设。人工增雨防雹是有效防御雹灾、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最有效手段。孟凡龙介绍,全分局有高炮14门、火箭发射架6部、雷达2部,已形成火箭高炮立体式联合增雨防雹作业格局,联防联降和多维定位催化作业新技术,此技术已被总局作为经验在全垦区讲授和推广应用。
保险进农场 农民心有底
从绥化市驱车一个半小时,记者来到阳光保险试点重镇的绥化分局的铁力农场。铁力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横跨铁力、庆安两市县,现有耕地20万亩,人口1万人,是垦区一个中小型农场,种植业产值占全场总产值80%以上。多年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这里农业的发展。
铁力农场副场长任凤奇向记者介绍,在铁力农场农业互助保险业务开办于1993年,1997年正式成立了农保办,业务也由最初单一的农作物保险发展到现在农机具保险、水稻育秧棚保险等多个险种共同推进。他告诉记者:“最初从领导到群众对于保险都不重视,在1995年铁力出现洪涝,少数保户得到了赔付,大家都感到异常意外。而就是一起起这样的现实例子,逐渐改变着我们这里农民的观念。我们农民最讲的是实际。”
第一管区黄老伯在去年用全部家当贷款承包了40公顷大豆,初步算账每公顷能赢利3000元,他用3900元参加了保险。去年6月7日,整个农场发生大面积霜冻,“我当时根本没想起自己投了保,我们农民最怕的就是天灾,我当时没了魂,从早上8点多钟开始,保险公司的人就来录像,做笔记,随后直接包赔了我35000元。没想到,我当时勉强同意投的保险救了我的命。公司的人马上带着我去买新种子补种,在第二天全部补种完。尽管最后我的盈利比预期少了一大半,但如果没有这些赔付,我在一夜之间就会变成贫困户。”
“会员代表在帮助保险社抗灾时的作用非常重要。”阳光保险铁力保险社主任姜振国说,职工需要对种植的实际作物、种植面积填单据,由会员代表负责收发,并重新检验后统一收到农场;监督职工诚实对农作物验标;在出灾时首先查勘、记录基础相关数据,通知农保办;在农作物收获前他们进行测产,测产的结果,涉及的赔款都将放到农场政务公开栏中公示一周,并且测产小组所有成员要求签字,公示无异议后再报到农场。“信息完全是公开的,会员相互监督,农场还要在抽查30%的测产结果。”在记者采访中,大家对这种公示都非常认同和欢迎。
记者在铁力农场随访了多位职工,他们都提到的两个共同的建议是:保费偏高和农作物互助保险条款过于复杂,希望简化易于理解。
姜振国向记者坦率吐露基层农场保险工作发展之困:“现在保险分社还都是无偿服务,很多基层分社面临现实的劳动补助问题,这将直接关系到基层协会工作质量和积极性,更关键的是这将影响测产验收准确性。还有,农场为农户承担15%保险费,我们每年都支出30多万元,长期承担或遇到大灾之年,我们很难担负。”他期望这些问题能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