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即将于5月26日举行的《首届中国灾难恢复行业高峰论坛》与会名单上看到,包括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新华人寿、泰康人寿等14家保险公司的有关人士作为行业代表在列。
同时记者从相关方面了解到,4月22日,国家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正式出台了《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定义了灾难恢复行业的规范用语(将“灾难备份”改为专有名词“灾难恢复”),规范了整个灾难恢复的流程,引入了灾难恢复的分级机制,提供了灾难恢复预案的模板。《指南》主要涉及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八大行业。国信办有关人士认为,《指南》的出台也同时意味着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灾难恢复的国家标准制定行业准入门槛的步伐在加快。
联想到早些时候中国保监会下发各保险公司的《关于做好保险信息系统灾难备份工作的通知》,可以感受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做好灾备工作将是各保险公司关注的一个重点。
灾难恢复,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广泛的重视?信息产业部郑先生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数据大集中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尤其是金融保险领域,伴随着数据大集中的实现,企业数据中心的技术风险也相对集中。如何在充分发挥“大集中”模式优势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灾难恢复系统,如何将“大集中”模式的风险降至最低或化解,确保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已经成为银行、保险等行业数据大集中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国第一家为行业提供灾难恢复外包服务的公司———万国数据服务(深圳)有限公司(GDS)CEO黄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灾难恢复工作专业的说应包括:集中化服务存储、结构布局、专业服务、环境备份、业务连续等方面。“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国内保险公司却对这个问题了解不多,很多公司对灾备工作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IT层面。”
黄伟表示,灾难恢复需要专业化运作来完成,保险公司如自己建立灾难恢复系统,建设经费巨大,其后每年投入到人员、维护等方面的费用也相当可观,成本代价非常高。而且,保险公司自建在技术方面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毕竟灾难备份是对技术、人员、机房、环境(温度、湿度的控制)、电源等多个方面都要求极为严格的设施。因此,在社会生产专业化的趋势下,专业灾难恢复公司的应运而生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