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健康到精神健康,从精神健康到精神健康风险,从精神健康风险到精神健康保险,这可能是中国人今后要逐步思考的几个问题。精神健康保险在国外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要不要开展精神健康保险?值得业界思考。
和谐社会和健康生活是人类长期不变的追求目标。对于刚刚走上富裕之路的中国普通家庭和百姓大众来说,没有其他什么比健康更为重要的事情了。健康被视为人生的第一财富。然而何谓健康,精神健康在健康生活中地位如何等,在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的时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或能够想清楚、说明白的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个问题就成了人们不得不关注、不得不回答的一个话题。
一般说来,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两个方面。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的统一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缺乏精神健康的健康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健康。
精神健康(metalhealth)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是指在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中没有障碍和疾病。后者是指精神状态的积极、自信,充满适应能力、责任感和使命感,情绪稳定,能够理性应对环境的变化。一个精神健康的人,应该在如图所示的七个方面表现出正常状态和适应能力(见左下图)。
从这里可以看出,精神健康是众多和谐因素的集合,包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认知,能够承认自己的局限和能力,能够承担责任、胜任工作岗位,实现个人价值,感受生活成就,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内含。
精神健康不同于精神疾病(psychosis),精神疾病是程度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是指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出现的明显的障碍。精神健康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远远大于精神疾病。与此相适应,精神健康研究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医学中的问题,还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问题。精神健康的社会性和复杂性,要求大家共同关注,共同参与,以此提高全民精神健康水平。
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以及精神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历来是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期的情绪不佳可能导致身体疾病;反之,良好的健康情绪则有助于身体疾病的康复。在现代社会中,有大量临床治疗资料显示,精神状态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存在着重要影响。瑞典的一项在2550个居民中进行的10年调查研究表明,癌症患者患病前大都具有“亚稳定人格”。性格内向,精神抑郁,被认为是许多癌症患者的诱因。
精神健康的意义还表现在它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上。当今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在于解决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的问题。目前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问题比较多,归纳起来无非是两个: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根源是人的内心深处的不和谐,简单地说,是人精神不健康的表现。由精神不健康而带来的不和谐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与贫困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社会贫富不均等有关;有的与人力资源的素质、工作压力、社会秩序稳定等有关。精神的不健康,不仅直接影响着个人价值、创造能力的实现,而且关乎着单位的团队合作、社会安定的局面。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应从人的本身和谐开始;缔造人的本身和谐,当从精神健康着手。
保持精神健康的最好方法,是从生活方式做起。保持良好心态,乐于与人沟通,花很少的或不花成本就可以预防包括精神疾病在内的许多精神健康疾病。同时,在社会范围内加大精神健康的教育力度,扩大精神健康的宣传面,增强全民精神健康意识,可以起到成本最小、收效最大的社会效果。
心理咨询是阻隔精神疾病发生的绿色屏障。在精神压力和焦虑渗透日常生活的现代社会,我们应正视和重视自己的精神健康,不讳疾忌医,乐于求助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将精神健康风险控制在较小损失,阻止因精神不健康而引起的精神疾病。目前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从业人员不到3000人,离小康社会每1000人应有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标准相差甚远。在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现有15万多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每年向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的人数达到1.2亿人次。从国内外市场调查结果看,面对潜伏的精神健康隐患,心理咨询的需求和供给有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积极治疗精神疾病属于事后风险管理。其成效对社会和谐与社会安定有着深刻的影响。有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即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为了攻克这些障碍、治疗精神疾病,人们进行了长期而卓有成效的探索。目前可供选择的治疗途径有药物治疗、电痉挛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康复治疗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治疗效果。
在我国,除公民自担精神疾病损失外,国家福利和社会保障职能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支出。2003年我国有精神病福利院130家,工作人员11713人,床位28939张,年末收容精神病人达24473人。在社会保障方面,部分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将精神病中的精神分裂症、重症抑郁症、伴有精神病症状的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症列入门诊特定项目范围。但社会保障对精神疾病只能提供基本层次的保障水平,而且只在全国部分地区实行,在保障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十分有限。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有理由相信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会越来越多,精神健康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惟有全社会消除偏见,提高认知,勇于关爱,才能将精神健康风险防患于未然,控制于微末;惟有市场和政府携起手来,共同探索包括保险在内的多元化的分散精神健康风险方式,才能有效转移精神健康风险,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