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大学毕业生,遭遇的是“畸形就业”:性别、年龄、身高、相貌和工作经历的歧视,不一而足;从男女搭配的“捆绑就业”到招聘女生“不结婚不生子”的“附加协议”到聘用女生“增加企业成本”的解释,无奇不有。从表面上看,畸形就业缘于“一空二白”———法律真空、求职者“眼高手低”的心理空白和企业长远目光空白;但治本之策,则在于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
有则来自海外的新闻,说美国一个心理学研究生,不干心理咨询,从事起给人清洗玻璃的家政服务来,这人还干得很投入,而且笑得很灿烂。有人由此感叹:在人家那里,能挣到钱的地方就是“岗”。可人们别忘了,那个研究生干家政是算工龄的,医疗、失业、养老之类的社会保障,和进白宫当差一样,悉数可以享受。“岗”的感觉,不仅仅取决于能不能挣钱,而在于能否真正解除后顾之忧。
为什么我们这里会有那么多的人要当行政干部?不仅因行政干部的薪金诱人,除了政治上的前途,还在于那堪称“铁饭碗”的社会保障。没有行政编制,混个事业编制也行;事业人员的保障虽没有行政人员厚实,但也可以衣食无忧。等而次之的,才是进企业,而且,最好是国有的,工资低点没关系,关键是有劳保。其他的就业形式,就未必能给人找到“岗”位的感觉了,究其根源,就因为社会保障往往落不到实处。
人分三六九等,差异就在社会保障上。这差异,上医院看病时,能显示出来;就业率下降时,能显示出来;老了干不动的时候,更能显示出来……其实,在机关上班,国家该给社会保障;给人端盘刷碗,也一样为国家创造税利,国家没有理由不给社会保障。要是大学毕业生一开始挣钱,只要拿的是纳过税的工资,就开始计算他的工龄,就开始积累他的劳保,让他进医院看病时,感觉不到有差异;失业拿到的保险金,也能让他活得体面;尤其是干到不想干的退休年龄时,他也一样没有后顾之忧,那么,哪儿能挣钱,哪儿就是“岗”,要实现大学毕业生73%的就业率,绝非难事。
国情不同,欠账过多,是人所皆知的事实;要想一夜之间来个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形同天方夜谭。但罗马城的第一块石头,总是砌得越早越好。像浙江这样的发达地区,已经在搞“社保扩覆”,要求参与社会保障的面覆盖到所有企业,企业要为所有工人买保险。这当然是好事,但最终能否成为好事,却取决于在浙江买了保险的人,回到四川、安徽、江西、河南……是不是也能享受。考虑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浙江能做的事,别的省眼下虽不一定能做,但把本该在浙江享受的利益,转移到四川、安徽、江西、河南……去支付,似乎并不困难。社保机构哪个地方都有,而且同属一个民政部;连锁一下,有何困难?要是人到了哪里,保险费就可以续缴到哪里。最后,人在哪里定居,就可以在哪里享受社会保障。后顾之忧没了,能挣钱的地方就是“岗”了,试问:就业还能畸形得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