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财产险业务从2002年开始,以平均23.01%的增幅,连续3年在全国保持领先,对江苏保险市场的发展和保持领先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机动车保险对于许多成立时间比较早的公司来说,也是进退两难:做多了亏损,风险加大;不做,既丢市场份额,上级公司又不满意。
业界人士强烈呼吁监管部门要建立财产险价格下降报备制度,以保证监管者能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监测、评估。
江苏省连续三年保持保费总量全国第一,而这其中的80%又来自于寿险业务。寿险业的快速增长,使得江苏财产保险业占比的增幅显得微乎其微,甚至有“是寿险成就了江苏保险市场的说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事实并非如此,江苏财产保险业将是江苏继续领先全国的新支点。
行业发展不能只看数字,
追求质量是市场成熟的表现
在谈到江苏财产保险时,江苏保监局局长李劲夫很明确地表示,不同意“是寿险成就了江苏保险市场”这种判断。他说:江苏财产险业务近几年发展也是比较快的,从2002年开始,以平均23.01%的增幅,连续3年在全国保持领先,与全国比较高出近5个百分点。2004年财产险保费收入84亿元,同比增长37.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67个百分点。今年1至4月份业务规模200.04亿元,增长6.43%。其中:产险34.66亿元,同比增长16.28%;人身险保费为165.38亿元,同比增长4.57%。这说明在全国排名第三、占江苏保费规模20%的财产险业务的较快发展,对江苏保险市场的发展和保持领先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何看待财产险占比低的问题,李劲夫认为,作为监管部门,更应该关注产险、寿险内部的业务结构,各自占比多少不能作为监管追求的目标。不管是产险还是寿险都要尊重市场法规,规范其经营行为,稳健、快速发展。既要有一定速度,更要注重其质量,注重其保险功能的发挥,这才是他们的目标。
成也车险败也车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财产保险占比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产品单一是财产险发展的瓶颈。仅以机动车险为例:该险种就占了江苏财产险保费规模的67%,而这部分业务又是新成立公司竞争的主要险种。
据江苏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通介绍,许多新公司成立后,普遍存在管理不够规范、技术人员紧缺、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而上级公司又要求业务发展当年就要上一定的规模,并且允许3至5年亏损,所以这些公司只能先在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的车险业务上做文章。有的公司车险业务甚至占公司业务总量的90%以上,急剧的市场扩张,售后服务很难保证。
机动车保险对于许多成立时间比较早的公司来说,也是进退两难:做多了亏损,风险加大;不做,既丢市场份额,上级公司又不满意。许多财产险公司的老总在竞争的旋涡中常常感到如履薄冰。
据太平洋财险苏州分公司总经理孙海洋介绍,该公司去年的车险业务大幅度下降,出现近50%的负增长,使公司的市场份额从24%下降到20%。但非车险业务占比提高到55%,业务质量得到了提高。他表示,太保财险公司不去挤羊肠小道,而是要走专业化、差异化的道路,集中人才优势兵力,主攻涉外企业的企财险。
江苏人保财险总经理张家庆认为:机动车险既是管理性的险种,也是服务性险种。如果后台服务跟不上,风险就很难控制,这样势必影响企业的稳定经营,过度竞争将破坏有效的保险资源,影响市场发展。人保公司对降低车险高赔付率,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加强精细化管理;从内部风险管控开始,整肃理赔队伍;理赔人员要通过应会考试才能上岗;模拟保户到现场抽查看案子,既有指导性又有稽查性,确保理赔无忧真正落实。
应尽快建立降费报备制度
财产保险在适应市场的新险种开发方面做得还不够,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所有财产保险公司共同反映的重要问题之一,应该说很不够!据了解,目前财产险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几个老险种上,所有公司都拼抢这几种业务。另外,近几年成立的新公司虽然发展比较快,但都集中在城市里,没有建立基层网点,对县域业务开拓力度不够。致使整个财产保险业的费率水平不断下降,保额提高,业务规模上不去,而且加大了经营成本,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偿付能力。这个问题不仅在江苏有,在全国的财产保险市场也是普遍现象。
据了解,压低费率在苏州地区更为明显。有一个企财险的项目招标,某公司竟然开出了12万分之一的费率,而一般的企财险平均费率在万分之六左右。有传闻,国际再保险公司已经把苏州地区列入黑名单,曾有一个19.4亿元保额的项目再保险分不出去。
王通对此不无忧虑:这几年企财险价格百分之百地往下降,一年一个台阶,出现了保额增长40%多,保费才增长百分之十几,增长幅度不成比例的怪现象。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现象,不是一家公司、一个地区所能做到的,应该是全行业共同努力。王通强烈呼吁监管部门要建立财产险价格下降报备制度,费率市场化可以,但不能无限制地下降。价格下调要拿出精算依据来,以保证监管者能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监测、评估,否则风险太大。
理性经营共同维护好市场
据苏州市行业协会秘书长周欣福介绍,2004年苏州全市保费收入达到71.48亿元,同比增长11.4%,占全省保费收入总量的17.18%;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33.2%,财产保险业务规模已连续10年位居江苏省第一。许多外资、合资保险公司都把苏州作为下一步业务拓展的主要城市。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更是发展财产险的必争之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3年苏州车险市场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汽车销售业联手与保险公司讨价还价,手续费返还在20%左右,最高达50%。在行业协会的努力下,最后大家不得不坐下来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据介绍,当时大家冷静下来算了一笔账,几家公司返还的手续费加起来有2亿元之多,而他们正在开会的酒店造价正好是2个亿,当时大家吓了一跳。为什么竞争的结果是平白送出一个酒店?沟通使他们之间的争吵、互相指责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协商、交流、探索。由于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苏州财产保险市场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平安财产保险苏州分公司总经理许坚认为,在市场发展中,问题是阶段性的,要以平和的心态去管理好公司,理性经营,加强同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发展。对于市场上出现的波动不要盲目地跟进,尤其在大项目共保方面,要理性承保。
产险发展的潜力巨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李劲夫认为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进一步加快财产险业务的发展。从现状看,财产险的承保深度只有0.58%,密度117.76元,远远不够。另外,江苏省财产险方面的可保潜力还很大。机动车(包括摩托车)承保率只有45%,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在江苏占比很高,而企业的企财险承保率只有5%。以苏州地区为例,个体企业22万家,营业企业有3万多家,投保率只有8%,且保额只占总资产的46%,明显不足。家财险、责任险、“三农”保险等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第二、进一步发展中介市场,利用中介力量发展业务,不断提高财产险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是有可能的,也是现实的。2004年财产险所占比重比2003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达到20%。今年1至4月产险业务同比增幅16.28%,远高于寿险业务,所以,产险大发展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
第三、鼓励公司开发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
第四、按成本核算原则,支持保险公司增设分支机构,鼓励在偏远地区增加网点。
第五、进一步规范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减少恶性竞争,回归理性费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