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亚洲运营的12个市场中的8个市场上同时经营寿险业务和基金管理业务,我希望中国内地能成为第九个。”6月28日下午,英国保诚集团亚洲区执行总裁罗邦民(MarkNorbom)端坐于北京君悦大酒店某会议室中央,犹如一位指挥家,交响之音,正来自此时的左膀右臂。“这两方面业务都很重要,我不可能说孰轻孰重。”
右手边,是记者同仁们很熟悉的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谢观兴;左手边,是记者同仁们不熟悉的信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筹)首席执行官石志成。
尽管不熟悉,但看得出来,石志成的风格与谢观兴有相似之处:主动出击。在记者正寻思向他打听些什么的时候,他已经很豪爽地把自己的神秘面纱揭开。
“我们一共四个股东”,石志成介绍,两位大股东不出意外,为英国保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各占33%股份。33%,是2004年12月11日之前外资参股基金公司的最高比例,“我们在这之前就开始申请了,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
现在,这个比例已升至49%,石志成表示,保诚集团的确有提高参股比例的打算,但这是下一步做的事,现在他正在等待中国证监会的批文。“我们正在紧张地筹备中。”
另外两位股东,为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各自占股18%与16%。
记者在石志成手中的筹备材料中看到,信诚基金的选址并非兄弟公司信诚人寿总部所在地广州,也不是中国证监会所在地北京,而是外资金融机构疯狂扎堆的上海陆家嘴。可见,尽管时而不景气,但对基金公司而言,沪市还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亚洲市场,保诚旗下的寿险和基金业务可以进行很紧密地合作。罗邦民说,“通常,我们的基金管理公司会开发出一些投资产品,将其用于寿险公司的投资连结产品中。当然,基金管理业务基于独立运营,也会推出和销售与寿险公司无关的产品。”
“信诚人寿已经在中国运营将近五年了,现阶段它当然是我们保诚当前中国业务的重点”。罗邦民的意思很明白,在其中国交响乐章中,每一节的主旋律都会不尽相同。
“目前,信诚在中国拥有8个城市的寿险牌照,拥有超过8500名保险代理人。”谢观兴说。
“英国保诚集团与中国中信集团都非常希望信诚在中国的业务能够发展壮大。随着业务的发展,投资是非常必要的。”罗邦民说,“大家也很清楚,一家新保险公司需要等上几年时间才能用现有业务收入来支持新业务的发展。在此之前,我们完全致力于在中国业务的增长。”
在今年年初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记者曾听到合资寿险公司老总们叹声一片,怨言最多的便是股东,尤其是中方股东“赋予”的迅速盈利的压力太大。当时,惟独听到信诚人寿董事长李恒勋说过一句对众人的“宽慰”:“我是中信过来的,不是搞保险专业的,但我相信寿险公司盈利是必须要有耐心的,我们不要着急。”这句话,相信听着最受用的,还是谢观兴。
“作为中国寿险市场上的第二大合资企业,2004年信诚的业务增长率达到70%。合资双方都非常愿意为业务增长提供资金支持。”谢观兴说。
“现在中国业务只占亚洲保费总额的3%,但预计在未来3到4年中,中国所占的比例将占到15%至20%。随着亚洲其他国家业务也在不断增长,这意味着中国的增长速度将会更快。”罗邦民说,“中国是亚洲业务发展的引擎之一,我们预期中国业务增长速度将超过所有亚洲市场增长总和。”
“信诚将在未来3至5年的时间里积极进行地理上的扩张,增加开展业务城市的数量。”谢观兴一如既往地坦率,“但这不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还要看监管方是否同意。”
“英国保诚集团把今年的董事会放在北京召开,并不是因为我们有重大举措出台,即使有的话我也不会在这里透露给大家,我们在中国已经具有了很好的业务,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把会议的地点定在北京的原因。”罗邦民说。
寿险加基金,保诚酝酿中国交响的姿态已经显山露水。
事实上,英国保诚的强项还有一些,比如,退休保障、银行、投资管理和一般保险。第三种乐声会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依然藏在罗邦民的微笑背后。
“是产险吗?”记者问。“没有计划。”罗邦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