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珠三角地区采访,业界人士无一不会提到这样一个说法:广东的保险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但在这句话背后,却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广东的经济环境算是比较好的,市场化程度又很高,各家总公司对广东的期望值非常大,都认为这里的保险应该做得好一些。但去年广东保险市场换帅换得很厉害,可能是一些总公司对他们的经营业绩不满意吧。”广东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杨玉芝说,“其实派到广东的总经理都是不错的,但做了一段时间以后,都感觉很艰难。”
某财产险公司老总就戏称,“来这里当总经理,就得做好随时走人的心理准备。”而据知情人透露,这些年在广东各个级别的保险公司中,能坚持在总经理的位置上呆上三五年以上的并不多,最少的甚至只有几个月。
市场主体多、竞争激烈,这几乎是业界对广东保险市场的“统一口径”,而这也是广东保险市场被看作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主要理由。
到目前为止,广东保险市场上一共有27家保险公司,其中产险公司13家,寿险公司14家。保险分支机构大约在900家左右,营销服务部也有2900家,保险中介机构92家。“这些年市场主体增加得很快,大家都觉得竞争非常激烈。”杨玉芝说。
但竞争激烈是否就等同于市场化程度高,当地业内人士的看法并不尽然。某财险公司总经理就认为,包括深圳在内,广东的市场化程度高,很大因素是因为各家公司可以做到充分竞争,但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低层次的竞争,竞争手段单一、比较粗放。以财产险市场为例,“大家打得很激烈,但无非打的是低价格、高手续费而已。因此,这种市场化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市场经济。”
而某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首席代表则认为,广东财险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更多的是体现在车险、企财险这些狭小的领域,因此,并不能由此就证明整个广东财险市场化程度高。
这个看法,从一些统计数据上可见一斑。今年1-4月,广东的财产险业共实现保费收入39.6亿元,同比增长了21%,继续在全国排名首位,成绩相当不错。但如果再细分一下,就会发现,在39.6亿当中,狭义的财产险占91.35%,而车险在其中又占到了67%,在全部保费收入中占到了61%。与此同时,责任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和农业保险只有2亿元多一点,占全部保费收入的5%,责任险的占比更少,仅仅占全部保费收入的3.2%。
当地业内有关人士认为,这种业务结构不能说合不合理,“存在就是合理的。”目前,广东省的机动车辆已经突破1300万辆,而且这个数字今后还会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因此,车险领跑广东财险市场的格局短期之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华安保险广东分公司总经理罗峰认为,从财产险市场来看,目前广东的保费规模最主要的增长方式依然是依靠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增长,但这也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保险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就是说行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并不匹配,比如说责任险的发展规模。
广东金融学院的有关专家也指出,广东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水平比较高,与中西部相比,广东的保险需求具有高水平、宽领域、多元化的特征。但由于广东保险市场产品体系不完善和结构不合理并存的缘故,保险并没有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或者影响甚微。
去年,广东全年保费收入达344.3亿元,同比增长了15%,保费总量居全国第二。从总量指标看,广东的总保费收入、寿险保费收入以及财险保费收入等指标都在全国前列。但是保险深度和密度却比较落后,全省(不含深圳)保险深度去年仅为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为436,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4元。
显然,以广东的经济实力与富裕程度,这两项指标都能说明广东的保险渗透力仍然有限。
“市场化不应该从市场竞争激不激烈、监管部门管得严不严这两个角度来看。衡量某个地区某个行业是否市场化有许多重要的标准,其中之一是看在这个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能否得到最大化的满足。”美亚保险广州分公司总经理彭德智说,他认为,消费者所面临的选择越多,说明市场化程度越高。也就是说,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无论是何种需求的消费者都能够自由、便捷地购买到所需要的保险产品。“如果市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说市场化程度很高并不客观。”
而某中资财险公司总经理则认为,所谓市场化并不是让大家放开手脚乱搞,市场化一方面要让消费者真正受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市场化一定要有一种约束在里面,“既使在高速公路上飙车,也是有时速限制的。”
“所谓的竞争激烈,说白了是自己把市场做滥了。”他说,“大多数公司的产品大同小异,大家竞争的业务又基本上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所以,除了反复地打价格战,已经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