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终究包不住火———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出决定:撤销吕德彬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资格。
吕德彬何方人士?教授、博导、河南省副省长也。
吕犯了何事?6月17日,官方的《河南日报》有则短讯称:河南省副省长、省十届人大代表吕德彬因涉嫌刑事犯罪被撤销行政职务,检察机关依法对其实施逮捕。
在此之前,吕犯事的消息早已风传海内外,是为近期坊间的一条主要“谈资”。
刑事犯罪涉及数百罪种,吕副省长涉嫌何种刑罪?说了半天,读者依然云罩雾障不知所以。
新华社没说透,其他媒体概不便瞎议。读者若有兴趣,不妨到网上启动搜索引擎……在那个言论相对自由的空间里,你会发现吕副省长可不仅仅是个大贪官。
河南大学的校友说,吕所犯的事让河南大学蒙受奇耻大辱———吕曾是该校的名教授和副校长;
海归学子们说,吕所犯的事让全体海归学子极度痛心———吕曾是文革结束后首批公派的海外留学生;
建校于1864年,被《纽约时报》列全美最好300所大学之一的堪萨斯大学说,吕所犯的事让母校蒙羞。一个半世纪以来,迈出堪萨斯大学校园后当上各国政府高官的留学生成百上千,在吕之前,绝没有人敢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来;
鄢陵县的父老乡亲说,吕所犯的事让家乡人民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河南的网民们说,吕所犯的事,不光让河南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还使9000万河南人进一步被“妖魔化”(有必要作个注解: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总之,就吕的事,舆论说啥子的没有?
大抵一个月前,从一则“通知”中读到吕出事的相关信息,我的第一反应是“一声叹息”。
我叹息:这事看似偶然性,实乃具有必然性。于吕之前、与吕犯同类事的高官并不鲜见。就是吕不做那档子恶事,或者做了事而未被发现,并不见得就没人做此恶事。也即,吕不做或没被发现,不等于“王、张、江、姚……”之类也没做或做了没被发现;
我叹息:吕犯事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就没有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出来干预和“挽救”;
我叹息:吕及为数不少的“吕德彬们”由“好”变“坏”、由“善”变“恶”的本真原因为何始终不敢“触及”;
我叹息:像吕那样的高级干部,平常并不缺乏思想教育,日常性的教育就不提了,单是大的系统性的集中教育,自2000年以后算,就包括“三讲”、“三个代表”以及眼下正在进行的……教育一轮紧随一轮,为何作用于吕和“吕德彬们”身上的效果总如“对牛弹琴”;
我叹息:吕犯下事当然要由他自个支付“成本”,但从根子上找原因,吕又何尝不是旧的落伍的非改不可的“某种体制”的牺牲品。
中西方文化对人性的看法是相背的,孔子说人性本善,西方人说人性本恶。于是,在选人、用人、约束人、监督人的体制设置上就各有各的做法。就说约束这一条,咱们首选思想教育,人家首推制度约束和民众监督……所以每每痛闻一个又一个“人民公仆”犯事,咱百姓常常只能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