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保险既是县域保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持和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近年来各地区掀起的一轮又一轮保险服务“三农”的热潮中,农村保险营销员作为开拓农村市场、服务广大农民的骨干力量自然成了各地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角”。
然而,“主角”们在为本村提供保险服务的同时也会不时遇到一些难题。目前,农村乡镇以下营销员持证率偏低问题已经成为了各监管部门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并成为了制约整个县域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和做大做强的“瓶颈”。以农村的民办教师、乡村干部、计生员等,被村里誉为“文化人”的高素质“一族”为主构成的农村保险营销员,往往会因为无证上岗而难以更加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吉林保监局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省县城以外乡镇的营销员持证率仅在35%左右,远远低于全省营销员69.56%的持证率水平。很多农村保险营销员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通过全国统一的保险代理从业人员基本资格考试的难度很大。吉林保监局的调查还发现,这些营销员的展业年收入仅在1200元左右,而保险代理人员考试考场只能设到市、州一级,农村营销员参加一次考试的报名费、培训费和交通费就需要200元左右,而且一般平均需考2到3次才能通过,个别营销员曾参考10余次,过高的考试费用与过低的展业收入形成反差。
“现行的管理考核办法已不符合农村营销员的实际,给农村保险营销员展业带来了很大困难,不仅限制了保险公司对农村保险营销员的管理,也不利于保监局进行监管。”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服务当地发展县域保险的大局,不久前,吉林保监局推出了《农村保险营销员管理办法(试行)》,积极创新保险代理人员资格考核管理机制,对农村保险代理人员资格考试设立专门题库,组织专门考试,发放专门证书,进行专门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营销员持证上岗工作。
因地制宜地对城乡保险营销员实行差别化管理,可以说是真正解决了农村保险营销员的燃眉之急,并一下子“激活”了农村保险营销员展业的热情。那些平日里在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展业,很多还被誉为乡村“小诸葛”、“小能人”的农村保险营销员,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在当地的威望和良好的信誉,依托着本乡本土、乡里乡亲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可以用更加饱满的热情,重新投入到在田间地头上的保险展业工作中。“这样的农村保险营销员管理办法减轻了我们心理上的包袱,让我们在宣传保险,为农民制定保险保障计划时腰板更硬气,农民对我们的信任度也越高。”一位农村保险营销员说。
吉林保监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办法》针对吉林地域特点和农村实际情况,首先界定了农村保险营销员定义和特点,规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在农村保险营销员所在乡镇有效;其次,明确了考核管理责任。保监局负责从业资格管理工作,保险行业协会及其各市州办事处负责展业证书管理工作,各相关机构负责加强管理工作;第三,放宽了报名条件,降低了参考费用;第四,规定了资格证书颁发和管理。提出保监局对考试合格的人员颁发统一印制、编号资格证书;第五,明确了命题形式及题库管理,强调试题要侧重应知应会、简单实用;第六,操作上对组织考试的有关环节进行了明确;第七,强调了对农村保险营销员的教育。规定各保险机构、专业保险代理机构应当对本机构的农村保险营销员进行保险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第八,强调做好营销员管理和监管工作;第九,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保险营销员继续参加全国保险代理从业人员基本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书。
其实,与城市的保险市场相比,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有着很多自己独有的特点。尽管在这里保险营销员要想展业成功,专业的技术和专业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须看到,仅有专业是不够的,还要具备更多的条件。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相对于城市人口而言,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上和把握能力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当前,还不能期望农村人口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完全接受保险,要依靠当地相关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险营销员不断的努力,尤其是要让更多了解当地农村的各界精英、村镇有威望人士走进保险这个“大舞台”。
可以说,在我国大力发展县域保险市场、积极推进保险服务“三农”的地区中,打破了城乡保险营销员统一标准传统的吉林省差别化管理农村保险营销员新模式,是一项突破和运行体系创新。差别化管理的实行和推广将进一步助推当地保险业走进广袤的农村地带,为构建农村的和谐社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