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频频发生的洪涝灾害,湖南各级财政不得不安排一笔专项救济资金,但无异杯水车薪。因此有专家建言——
日前,我省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邵阳、娄底、湘西自治州、怀化等8个市州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本报记者从湖南保监局了解到,截至6月6日,财产保险初步估损理赔金额不到300万元,而此轮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26.1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3.8亿元。
“相对于损失26.1亿元,300万元理赔仅是杯水车薪。”湖南保监局办公室负责人曾记军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同样的情况,前几年同样存在。‘洪灾’再次拷问农民保险意识。”
悲剧重复上演
5月31日至6月1日,邵阳、娄底、怀化等地突发洪灾,农民损失惨重。
“悲剧重复上演”!湖南保监局办公室一位负责统计的工作人员跟记者攀谈时说,“洪灾发生后,尽管我们组织在湘的各家保险机构迅速行动,在第一时间展开了查勘理赔,但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总计还不到300万元的理赔款,情况一点也不理想。”
“导致理赔少的直接原因就是农村村民缺乏投保意识。类似的情况在我省2003年和2004年的洪灾中同样存在。”曾记军很无奈地对记者说道。本报记者从湖南保监局的一份资料中了解到,在2003年的洪灾中,全省共有永州、衡阳、郴州、株洲、长沙、邵阳、湘潭、怀化、娄底9个市42个县(市、区)464个乡镇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9.54亿元,通过保险得到的赔偿不到3000万元。2004年的洪灾中,全省共有怀化、常德、益阳、自治州、张家界、娄底、邵阳、岳阳8个市州759个乡镇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4.38亿元,通过保险得到的赔偿也才5000万元。
“对湖南来说,损失太大、保险太少的悲剧几乎是年年都在重演。”保险职业学院陈琼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投保意识淡薄
“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不高,宁肯信神信佛,就是不信保险。”据曾记军介绍,由于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要么是以城市为主的产品,保费太高,农民无法接受;要么就是保费极低,但同时赔偿额度也很低的产品,农民兴趣不大。
本报记者从新邵县官方了解到,在此次洪灾中受灾的6万多人中,只有4955人购买了各类保险,投保率只有8%;在死亡和失踪人员77人中,只有9人购买了保险,占比11.6%。
“现在发展农村保险处于一种尴尬境界,一是由于风险太大,在未达到一定的投保率之前保险公司不愿意承保。二是广大农民一方面抗风险能力弱,迫切需要保险保障,另一方面又缴费能力有限,很难单独承担缴费责任,勉强为之也达不到应有的保障水平。”湖南省保险行业协会办公室有关人士称。
尴尬如何化解
“重建家园仅靠政府资助远远不够,要化解这个尴尬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应该发展农村保险。”新邵一位政府官员向本报记者表示。
采访中,本报记者了解到此次洪灾发生后,民政部、财政部立即向湖南洪涝灾区下拨了救灾资金1800万元,湖南省民政厅也为新邵洪涝灾区拨付了救灾资金250万元,广东捐赠了200万元。再加上各级政府筹集的资金,用于灾后重建的资金已近3000万元。即便如此,要真正达到重建家园的目的,仅有这么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
“要化解这一尴尬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县域保险事业。”省民政厅一位官员深有感触地说。据了解,近几年来,湖南的各级财政为应对频频发生的洪涝灾害,不得不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而一旦真正发生灾害,这项资金又远远不够。专家们建议,与其在灾害面前被动为难,还不如将这笔资金用于发展县域保险事业,通过保险这一现代社会最有效的风险解决手段,放大专项资金的作用,事前主动应对各类灾害。
其实,在我省的一些地方,县域保险的作用已经有所体现。5月31日下午18时40分,湘西自治州的龙山县湾塘、红岩等7个乡镇遭受“冰雹”灾害,损失在150万元以上。由于该县农村房屋实行了全县统保,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在处理救灾问题上,就明显要从容镇定得多。在这里,保险不但起到了经济补偿的功能,而且还起到了稳定社会、安定民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