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央行上海总部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国家部委第一个把部分职能放到首都以外的城市行使。世人多从金融角度看待央行此举的意义,但我认为,它客观上也为北京减少人口负担作出了尝试。
近年来,北京人口膨胀的问题受到各方关注。目前北京常住人口约为1476万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超过了400万。
如果北京保持目前的人口平均增长率,到2020年,总人口将达到2100万人以上!而北京最新修订的规划是作为宜居城市到时最多只能承受1800万左右人口。为此,很多北京市民提出要控制外来人口数量,特别是要限制低素质人口的进入。
正如一些论者指出的,北京人口失控最根本的原因,是北京作为首都,城市定位发生了错误,不恰当地抓住经济中心不放,偏离了中央规定的目标。尽管从1993年后,北京在规划中不再提经济中心这个目标,但实际上,北京的经济中心地位在20多年中不但未见削弱,反而得以强化。目前,北京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40%以上。这个比例,不仅远高于上海、天津,更高于发达国家的很多城市。
要建经济中心,就必须发展工业。另外,经济中心也需要各方面特别是金融和资本市场的配合。所以,这几年,为了争建全国甚至国际“金融中心”,北京和上海一直在上演 “双城竞争”。为了把中国人民银行和全国各大金融及保险机构总部留在北京,并吸引国外金融机构在北京设立地区金融总部,北京“大手笔”打造了一条“金融街”。
但是,作为首都,抛开建设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软硬条件不论,北京和上海最大的不同,就是行政功能占用城市特别是老城的资源极大,大量的土地、基础设施都是直接或间接为行政功能服务的。北京市区建成区面积为490平方公里,有关调查显示,包括央行和各大金融及保险机构总部在内的中央机关及其附属单位占地170多平方公里,超过北京中心区建成区面积的1/3。这些机构占地广阔且多集中在长安街、二环、三环等黄金地段,形成了对北京中心城区交通的障碍性隔断。因此,如果再套上一个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的光环,势必会使得北京有限的资源更紧张。
也就是说,在首都行政功能还无法动摇的情况下,由于承载力有限,北京不应再发展工业,特别是不能再发展耗能多、用水多、运输量大、占地多、污染扰民的工业,并尽快将经济中心的地位尽数剥离到上海或其他城市。经济中心不需要了,金融中心也就没必要存在。从这个角度看,央行上海总部的设立,开启了一个好头,它将有可能带动其他金融机构将相关部门迁至上海,进而促进法律、会计、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和人才的聚集。
假如中央部委把那些相对不太重要或操作性更强的行政职能转移到更适合的城市行使,那么,这将有可能使国内企业、跨国公司和外国金融机构不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或者将已设立的地区总部迁往上海或其他城市,甚至带动一些科研和教育机构迁出北京。这样,不仅北京的人口与资源压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且将促进全国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