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加入WTO三年后,中国保险业将于今年年底全面开放。由此,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又将有新的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外资的进入不断改变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样,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中国保险业,也在对外开放中快速发展。今年12月11日后,中国保险业将全部开放。这意味着外资增长在中国保险业增长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大, 同时,国际资本集团在中国保险业投资的方式和特征也会发生改变。分析人士认为,保险业大门全部开启后,外资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将凸显五大特征。
从合资合作走向独资或控股 由于合资双方在利益和文化上的差异,加之对中国市场由陌生到熟悉,政策环境由紧到松,跨国公司现在更倾向于建立独资企业,或者通过增资扩股在合资企业中取得控股权,以便分享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知识库等战略资源。经过多年谈判,阿尔卡特以50%加1股的模式控股上海贝尔,随即对公司进行改组改造,将其纳入全球生产和研发体系。自2000年始,外商独资企业从量上已超过合资企业。 尽管按照有关法规限定,寿险公司只能够合资,而且在比例上也有明确限定。但是,作为外方的国际投资金融集团公司,可以利用合资保险公司中中方在增资扩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而不得不放弃或者是削减权力的机会,乘虚而入,通过合法方式,增大股权。 研发中心及人才本土化进程加快 目前,跨国公司在华地区性研发中心达400多家,仅在上海就有100多家,它们既是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支撑,又是聚焦中国市场的研发主体。如,阿尔卡特在上海建立的全球第三大研发中心,拥有1500名技术人员,是其全球技术库的共享者和贡献者。 保险公司在自己的行业和市场中的地位,最终都是通过自身的研发能力而确立的。国际投资金融集团公司一般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对研发方面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而这正是中方所欠缺的。有关人士指出,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已经在研究领域下工夫,如果我们的保险公司不及时认清发展趋势,改变粗放式经营方式,就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外资保险产品和人才的不断本土化,而逐步地退出对市场的占领。菲律宾和泰国允许大型外国保险商落户后,美国友邦保险公司1998年就已在泰国市场上占有47%的份额。 混业经营趋势提出监管新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混业经营在某些产品项目等方面已展露端倪。外方的国际投资金融集团公司已经纷纷从各种渠道,分别进入中国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行业。如何在分业监管下更加严格地监管由于不断出现的交叉业务和企业本身引出的混业现象,成为监管部门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监管难度在提高。 除了混业经营带来的监管难度外,外资保险公司独特的经营方式,也给监管部门带来新的课题。这些外资保险企业有着悠久的经营历史与雄厚的资金实力,在保险产品开发、保险技术应用、市场化经营管理、保费运用与风险监控、保险人才培训教育等许多方面有着非常大的竞争优势。可以预见,外资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期很可能会采取高投入、低回报或不要回报的竞争措施,运用低价格开拓市场。而这些是中国的保险监管部门尚未遇见的。 保险产品更加丰富惠及本地居民 外资投资方式的不断改变,最终目的是抢占市场,扩展消费群体。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已经证明,外资大量进入,受惠的是当地居民。 同样,长远看来,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会给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带来不少益处。首先,外资保险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将会与中资保险公司展开竞争,这有利于市场结构的改善和竞争态势的加强,有利于中国民族保险业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的迅速提高;其次,外资保险公司还给中国保险业带来新的保险技术。新的保险技术不仅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险种组合,而且还包括国际通行的保险代理人行销方式,以及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第三,由于保险中介机构特别是保险经纪人的建立正处于起步阶段,引入外资机构可以为中方带来高标准的中介机构业务模式,并为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提供参照,等等。最终体现在百姓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和更加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 外资公司将由竞争进入合作竞争 为强化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跨国公司之间在某些领域和项目上开展合作,建立联盟,优势互补,联手出击。为争夺中国手机市场,爱立信和索尼2002年就建立了战略联盟。 同样,现在许多外资保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企业年金、投联结险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专长。目前尽管现在是各打各的天下,但并不排除今后他们因为业务的需要,在竞争中不断合作,甚至是兼并购并,提高公司竞争实力。 总之,中国的保险业要保持健康地发展态势,要保持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占有相当地位,要求全行业从上到下,既要认清保险开放后外资可能出现的情况,又要加紧练兵,调整思路,稳中求大。上海证券报记者卢晓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