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把“老有所养”列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提出要建立全民意义上的养老保障制度,为切实解决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指明了方向。 ▲“老有所养”的目标,是保证所有老年居民都能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在我看来,我国农村人口多,能不能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关键看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因为就现状而言,农民所能享受到的社会养老保险远不能与城市居民相比,而广大农民享受不到社保的阳光普照,养老保障覆盖全民就是一句空话。十七大报告提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抓住了“老有所养”的关键。 ●这些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虽不断扩大,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在有些地方,这项势在必行的工作推进并不顺利,农民参保积极性也不高。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前“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主要靠农民个人的“储蓄积累”,而统筹很弱。如果集体补助不到位或数额太少,财政又靠不上,光靠自个儿拿眼前的钱管未来的事,在农民收入还不高的情况下,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自然不高。针对这种状况,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如何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能力有限,集体经济弱小,农民收入少,说到底是钱的问题掣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如此说来,实现农村“老有所养”,关键要靠发展。 ▲是这样的。这些年来,章丘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底子实了,财力厚了,就有底气为社会养老干更多实事;集体经济壮大了,也有能力给农民适当补助,农民得到了实惠,参保的积极性自然会大大提高。为解除特殊老年群体的后顾之忧,章丘市针对农村百岁老人、老党员、弱智困难户制定出台优待政策,给予生活补助;仅最近三年,市乡两级就集中投入7000余万元,先后新建、改(扩)建11处高标准乡镇(街道)敬老院,使五保供养上了一个台阶。截至目前,章丘市参保农民6.1万,参保范围覆盖全市908个村(居),112个乡(村)办企业。 ●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问题不能忽视。如何保证他们生活水平不因征地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须认真研究对待。 ▲有人这样说,失地农民是“种田无地、就业无位、社保无份”,如果他们的未来生活没有保障,不光谈不上“老有所养”,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此,我们率先在全省出台失地农民永久补偿政策,按征地面积对失地农民进行永久性年度补偿;同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推广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 ●农村养老保障涉及方方面面,不仅仅是管吃管喝就完事。老人有不同的养老需求,除物质保障条件,还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特殊需要。 ▲人年龄越大,就越需要社会关爱和家庭温暖。在当前养老日益从家庭需求向社会需求的转变中,应提倡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个人养老相结合,在注重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强化亲情纽带的同时,要着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养老福利机构和设施建设,既要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我省已确定2010年全省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70%,2020年达到95%的目标。各有关部门应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广大农村,撑起“老有所养”保护伞,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度幸福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