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闲季节,在苏州农村采访农业保险,对于我省扩大农业保险试点乃至推广到全省的做法,农民的“原声”不应该被忽视。农民的心里话反映出他们强烈希望能把农业保险好事办好。
保险产量低了点
海虞镇河口村蔡炳福说:“水稻出险,多为虫害,去年四代褐飞虱暴发,结果亩产还超过1000斤,800斤亩产的水稻已经很差了,而现在的水稻保险以770斤起赔,实在是低。”
虞山镇水稻种植大户周金生说:“我包150亩田,付了600元钱,靠种水稻为主要收入的大户,都希望提高保险的产量。”
693斤的保险起赔产量是怎样确定的?常熟市农林局副局长朱建华算了一笔账:770斤这个数字,是用苏州前3年度的平均亩产乘以70%,按照0.9元每斤的价格,最高赔偿达到每亩693元。最初确定的起赔产量为693斤,后来政府根据农民的意见增加到770斤。亩产多少,没有经验可学,但政府肯定会根据农民意愿适时调整,把最大利益让给农民,把农业保险这件好事办好。
有关专家认为,水稻保险保产量,已经是比较先进的做法,需要地方财力支撑,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农业保险只能保农本,最高赔偿只有300元。
受益户非常满意
以常熟为例,常熟总计37.69万亩水稻全部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了100%的农户投保了100%的水稻种植面积。农民为每亩田支付4元的保费,剩余6.4元由苏州、常熟、乡镇三级财政补贴。去年,因为雷击、龙卷风、冰雹及病虫害,一共赔偿了166个农户的1463亩水稻,赔偿金额为6.5万元,平均每亩赔偿44.6元,平均每个受益农户得到了393元。
董浜镇永安村农民陶惠军说:“去年条纹叶枯病,我2亩水稻亩收益只有630元,农业保险一共赔偿了115元。”村民俞明华种了1.2亩水稻,得到了73元的赔偿,他和陶惠军都表示今年要继续投保。村民徐惠兴没有出险,但他说:“自然灾害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
自愿保险有点难
在不少村,农民应该承担的保险费部分实际上是由村里垫付的,动员农民自觉参加农业保险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太平洋产险公司常熟分公司农业保险部部长张湜冬说:”村民不愿意出的,(村)集体还要给他保的。”
沙家浜唐北村大户苏良生说:“常熟水稻高产、稳产,十多年来没有出险,对照条款,保险产量并不高,投保有什么用?”支塘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良保说:“去年投保真正自愿的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多。”支塘镇枫塘村协保员高向军说:“我村水稻投保与‘一折通’同时进行,农民是在多收少支和做了大量工作后才投保的,今年春季农民怎么想很难说。”
农民还有个普遍看法,保险公司为什么免责范围那么多,只保那些不太可能发生的农业风险,对那些经常发生的农业风险却不愿意保。保险公司对此很委屈,张湜冬解释说:“太保常熟公司财力好,才愿意投身根本没有钱赚的农业保险事业,因为农业保险的盈利点,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
农业专家:要努力引导农民
参加农业保险
省农林厅有关专家认为,总体上说,江苏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参与人数走在全国前列,江苏省2006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农民近100万户,平均大约20户农民中就有1户参加农业保险。江苏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上海、浙江等地对农民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基本上只有35%,而江苏试点地区达到了50%到60%。今年,江苏将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除淮安、宿迁、苏州、无锡等地区以外,每个尚未进行试点的省辖市将会产生一个县(市)开展农业保险试点。
他表示,的确有不少农民对农业保险目前不积极,主要是觉得自家种植规模小,没这个必要,思想认识上存在侥幸心理,导致一些地区农业保险推广难度不小。但是,农业保险的保障意义特别重大,是入世后政府扶持农业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在发动农民参加农业保险上下功夫。下一步,可以鼓励农业生产基地和规模经营农户参加保险,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作用,扩大承保面,减少监督成本和道德成本,同时也可结合省里给予农民的补贴政策来推进。但不管怎样,都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政策性补贴与商业化运作原则,扎实推进,开展试点地区也不能搞“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