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寻求破解之道
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在京举办题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记者招待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杨魁孚在会上表示,目前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存在五方面难题。针对这些难题,委员们建言献策,寻求破解之道。
难题一:从总体上来讲,我们国家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未富先老”;目前在整个农村还没有建成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农民的养老、医疗服务、社会服务的问题就更为突出。
办法 杨魁孚认为要解决好这些难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应当承担起责任,把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作为关心百姓的民心工程来抓好,要把建立农村养老机制,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标之一。
难题二:传统的家庭养老、儿女养老的模式正面临转变。现在社会上重小轻老的现象很普遍。调查数据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儿女,对父母感情淡薄,有的地方虐待老年人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办法 杨魁孚委员认为,要把家庭养老纳入社会管理范畴,把家庭养老提高到新的水平。这是我们传统的养老模式,有它的优点。老年人在家里可以感觉到亲情,享受天伦之乐。今后,家庭依然是老人解决养老问题的依托和主要来源。所以,要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特别是教育年轻一代孝敬父母。
提倡在全国农村签订赡养协议书,通过政府指导,舆论引导,典型带动和基层组织,使赡养协议书真正发挥作用,把家庭养老提高到新的水平。
难题三:我国农村一些地方实行了农民的养老保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靠农民自己出钱,地方政府没有出资辅助,所以没有激发起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办法 台盟中央认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应按“低水平、广覆盖,个人缴款、政府(或企业)补助,区域性集体补充”的原则进行设计。“低水平”是指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广覆盖”体现在没有城镇户口的各类人员均可参保。“个人缴款,政府补助”是指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农民,除了个人缴款外,政府应相应补贴农民个人账户。“区域性集体补充”是指比较富裕的农村地区,可由集体为农民建立一定的统筹补充养老金。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解除农村老人的后顾之忧。
难题四:农村许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因此老年人得到的家庭服务减少,而且有些地方还需要老人照顾留守儿童。
办法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耀邦建议,一方面,各地应结合实际,发展县域经济,把企业引到农村搞基地,并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留住这些外出打工的劳动力骨干;另一方面,行政村可建老年活动中心,给老人提供学习、交流和文体活动的场所,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难题五:对于五保人员,还有一部分没有得到供养;五保户的“看病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办法 针对五保户等困难群体看大病难的问题,政协委员伍秋才建议,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充,多渠道解决看大病难问题;同时应加大农村医疗救助的力度,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基金”,从募集的各种社会捐助资金中,划出一块,设立“社会医疗救助基金”,专款用于农村五保户等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