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人们普遍把目光投向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的时候,另一个社会问题也在悄悄地不断地酝酿着,那就是农村老年人问题。与城市退休人员相比,农村老年人不仅没有那份休闲娱乐的闲适心情,而且,由于大批农村劳动人口离乡进城务工,农村实际老龄人口比重大于城镇。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孩子、劳动能力较弱的妇女,这使得农民养老面临更多困难。 究其原因:一是土地养老保障的欠缺,由于老人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土地没有增殖也就失去强有力的保障功能,没有稳定的收入,自然养老问题难以解决。二是现有户籍管理问题,农村老年人,特别是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难以跟随子女外出,同时,还要照顾外出打工子女的家庭,为了生计,农村老年人只能继续强迫自己劳作。三是农村看病难导致农村老人只能小病扛、大病拖,沉重的心理负担也是导致了农村老人夕阳难红的一个原因。四是各地“老有所用”、“老有所为”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由于农村每年有几千万劳动人口流向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已经明显快于城市。 笔者认为,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如果不普遍建立以保障老年基本生活为目的的养老保险制度,将产生诸多社会问题,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势在必行。农民对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烈的渴望和参加社会保险的需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已解决温饱奔向小康,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已经具备逐步建立低标准社会保险制度的条件,可以有效地增强农村养老的安全性。实践证明,在农村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对解除农民后顾之忧、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引导农民消费、积累建设资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地区差异较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短期内不可能仿照城市那样进行,但也应尽快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