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劳动权益也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其中参加社会保险就是一个重要体现。可记者近阶段走访一些企业时发现,因种种原因,这些由农民转化来的工人对这项利己的事并不太认可。
宣传少,农民工一时难“入门”
“你们买保险了吗?”“没有。”“你们知道有哪些保险吗?”“不知道。”“保险有哪些好处?”“不知道。”“签合同时老板没跟你们说要买保险吗?”“没有。”这是记者10月中旬在沭阳采访时与沭阳大酒店一位服务员的对话。
而在宿迁近年通过招商引进来的众多企业中,像这种对社会保险“一问三不知”的农民工其实不在少数。
在位于沭阳经济开发区的浙江天能(沭阳)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办公室,公司仓库管理人员余茜正在填写申办社会保险的表格。管理人员仲苏梅拿着一摞已填写好的表格兴奋地对记者说,经过宣传和动员,这个月终于又有三四十人参保了。
其实,企业从招工那天起,就开始跟工人们讲,可以自愿买工伤、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五种保险,还可办住房公积金,并且开过动员大会,花一两个小时专门讲买保险的事。但人力资源部经理汪克林说,一次讲解,很多农民工根本理解不了,加上企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手少,平时又没法深入宣传,所以进展确实很慢。目前,全厂2800多职工,接近两年了,参保不到20%。今年,他们定了目标,每个月参保人数递增1%,即30至50人。但就按这样的速度,也要好几年才能达到全覆盖的目标。
宿迁市劳动保障局副局长王杰告诉记者,今年初开始,他们深入企业抓宣传落实,效果显著,起码有七成以上的老板表示愿意替职工办保险,并在单位的显著位置贴些通知、告示,希望职工前来报名。但职工并不积极,其中不少人明显有顾虑,如养老保险每月交的几十元钱甚至上百元钱究竟有没有用,什么时候能拿回来,甚至有些职工认为,根本没必要交养老保险,家里有儿子帮养老。为给农民工多“灌输”些社会保险的好处,宿迁市劳动保障部门甚至组织人力,划片包企,每当职工吃饭的时候,就用喇叭喊,散发宣传单,“请”他们买保险。可毕竟人手有限,不能每个企业都到。此外,由于职工看电视、报纸的时间很少,加上厂里集中开会的时候不多,所以职工能了解和接受社会保险有关知识的机会太少。
让农民工认可,离不开企业老板的“诚心”
位于沭阳县刘集镇的翔宇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由苏州吴江老板投资兴建,厂里共有250多名职工,其中95%以上是来自刘集镇当地的农民。目前,所有的职工无一例外地参加了五项保险。公司副总沈伟国说,职工是否买社会保险,关键在企业是否有“诚心”,有时光贴通知、告示不行,还得下点功夫向职工解释清楚。多数职工肯定会买,他们不会看着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要。
在该公司,记者随便找了个叫刘苏阳的工人聊了聊,他来自刘集镇槐树村东兴组,今年48岁,进厂前一直在家种地,现担任仓库保管。“买养老保险有好处吗?”“有,到退休时可以拿钱。”“买医疗保险呢?”“给医疗卡,看病时可以刷卡。”“你怎么知道这些的?”“老板告诉我们的。”他还跟记者补充了一句,“其实,谁都不傻,只要知道有好处,肯定愿意买。”
沈伟国还告诉记者,企业除了宣传外,一开始时,还采取了点“硬”措施,就是对那些暂没认识到位的,由企业先垫付,然后在发工资时扣除。一段时间过后,认识到好处了,也就愿意了。所以企业职工尽管都是当地农民,但他们对保险都看得很重。
天能公司的刘冬梅、丁梅、何慧等员工,都是听了企业宣传后才买了保险。她们说,社会保险其实是企业给职工的一种“福利”,了解了其中的好处,都会买的。
社会保险制度尚需完善
走访中,不少农民工反映,他们知道保险有好处,但他们想买又不敢买,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如养老保险,自己得交8%,也就是如果基本工资是1000元的话,每月得交80元,但得在一个地方连续交满15年后才能领取养老金。而15年后,自己是不是还会在这个地方工作呢?企业会不会与自己续签合同呢?企业那时的情况又会如何呢?自己及家庭那时的情况又如何呢?这些未知数,都让他们进退两难。而按国家现在的规定,养老保险如交不满15年,进行跨地区移动的话,那只能带走自己交的那部分,而企业交的20%只能留在当地,转移手续也很复杂。这样的话,交不如不交,省得到时烦心。
对此,市劳动保障局副局长王杰认为,现在社会保险特别需要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如累计缴费15年、退休后才能拿到养老金问题,这个规定确实让农民工觉得非常遥远。其主要原因就是地区之间社保还不能有效地转接。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全国能统筹安排农民工社保,就像国外瑞典等一些国家那样,实行虚拟账户,给农民工也发一张像银行卡这样的IC卡,把农民个人自己缴的8%以及企业配套的20%随时打到这个卡上,到哪里都能兑现,到哪里都能续缴。
还有,就是农民工保险缴纳额度的设计也同样不尽合理。养老保险统一规定个人缴纳8%,这对于农民工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确让不少农民工望而却步。其实不妨根据农民工收入不稳定这一特点,设计出不同额度,让农民工根据自己承受能力和当时处境选择缴纳额度。如当某月有特殊情况时可以选择不缴纳,等到下个月续缴,也就是随时“可退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