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2009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此确立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一号文件”再次将目光聚焦“三农”。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国内消费,成为当前形势下决策层维稳“保增长”大局的重要政策取向。
保险业何以服务“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一重任?国务院此前发布的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30条意见(简称“金融30条”)已经明确,要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开发农业和农村小额保险及产品质量保险,提高保险业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并首次提出要“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日前召开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则进一步传达精神,要从农业保险、农村小额人身险两大方向扩大农村地区保险覆盖面,加大三农保险创新力度,并探索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
巨灾凸显农村保障“缺口”
2008年巨灾频发的事实,再次暴露农村地区保险保障服务的巨大“缺口”。
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保险业分别为2008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支付保险赔付55亿元和10亿元,虽然对稳定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和支持灾后重建起到积极作用,但和两次灾害造成的逾千亿元巨额损失相比,保险赔付明显不足,尤其在灾害波及到的广大农村地区,突出暴露了保险覆盖面不宽、保险赔付率较低的事实。
以南方冰雪巨灾为例,因部分农作物品种的保险尚未启动,使农业保险报案率和最终赔款占总损失比例明显偏低。据保监会主席助理袁力介绍称,湖南省曾经出现1300万亩油菜因大雪覆盖而绝收,因未投保任何保险产品,农户无法获得任何保险补偿,除农村地区投保意识不强的原因以外,客观存在着现有保险产品开发不到位、未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现实需求等问题。
事实上,我国每年都有不同地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在各项因灾损失中,农业损失是不可忽视的部分,有时甚至会占据绝大部分。尤其在2008年,巨灾频发的现实,使得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呼声再起。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意义深远。”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农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建立,能够为防灾减灾、灾后补偿、维护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他建议称,有必要首先建立基金,以商业化运作模式由政府进行督导,由行业进行管理,通过长期积累形成基金制度,应对自然灾害和农业生产中的一些不确定性问题,且巨灾保险基金还可通过国际再保及巨灾风险证券化将风险分散到国际再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发挥其在政府与险企间的桥梁作用。
政策性农险扩大覆盖面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已经由6个省区扩展到16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截至2008年11月底,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05.4亿元,同比增长112%。
来自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的政策扶持,使得这一试点得以如期推广,为服务于2009年“稳粮”、“增收”的重任,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发展“三农”保险,服务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吴定富具体提出,2009年,种植业保险要逐步覆盖全国主要的产粮区和粮食生产大县。据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11月末,种植业保险共承保农作物及林木5.1亿亩,参保农户达6700万户。
为使农民生产生活能够获得更为全面的风险保障,全国保险工作会议要求,要巩固发展能繁母猪、奶牛等养殖业保险,积极开展橡胶、林业、家禽、淡水养殖和地方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保险服务,进一步发展农房、农机、渔船和农产品出口等保险。据统计,截至2008年11月末,能繁母猪保险共承保4300万头,参保农户达1200万户次,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赔款累计达42.2亿元,受益农户覆盖1032万户次。
吴定富指出,保险业要加强与气象、水利、地震、畜牧兽医等部门合作,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人工降雨、人工防雹、动物防疫等方式,提升农村防灾防损水平。
小额人身险尝试“费率市场化”
2008年,“三农”保险最引人关注的焦点,在于尝试“费率市场化”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正式拉开试点帷幕,并逐渐扩大参与主体范围。
6月23日,保监会制定并下发《农村小额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首批批准中国人寿(19.13,-0.79,-3.97%,
|
上篇文章: 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
下篇文章:解构再保险:新监管下的新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