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内地居民赴香港买保险的趋势受到业内关注,《证券日报》保险周刊此前已刊发多篇报道(详见本报5月16日A1版《去香港买保险 我们缺失了什么?》《保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短腿》、5月21日A1版《去香港买保险应警惕什么?》及5月23日B2版《五年五大官司揭示中国保险业典型性缺失》),剖析了个中缘由。
对于香港保险市场的特点,业内人士有怎样的体会?近日,中国太平保险(香港)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刘世宏接受了本报的专访。作为在香港保险市场浸润二十多年的保险“老兵”,他鲜明地指出,理性的香港保险业注重对风险、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法律的监管的关注。
《证券日报》:您眼中的香港保险业有哪些特点?
刘世宏:可以说,香港保险业在监管、行业地位、公司行为、从业人员素质、民众保险理念、媒体报道内容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之处。
首先说监管。香港保险业从1841年发展到现在历史比较久,可以说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具备完善的法制法规体系。香港保险业监管的最大特点是“他律为主,辅以自律”,实际就是指,监管主要由行业自律机构香港保险业联合会负责,而代表政府的保险监理处则只对保险机构准入、偿付能力等最核心层面进行监管。而在监管过程中,奉行“尽力支持、避免干预”的原则,市场自由度很大。
从行业地位上看,2011年香港的保险深度12.3%,在全球位列第五位,在亚洲仅次于台湾,与银行、证券业等比较,香港保险业也有一定地位。
保险理念方面,香港人对保险的认识度比较高,他们很重视买保险,且重点首先是放在买保障上,其次才可能关心买这张保单后赚多少钱,很多香港人是把保险费作为固定开支。
公司行为上,香港保险业讲究“严进宽出”,即“核保严格,理赔宽松”。
从业人员方面,香港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比较高。香港保险中介人(经纪人、代理人)素质培养和监管本身受到重视,香港对中介人实行学分制,要求中介人每年学习修满学分才能继续做业务。
从媒体报道看,香港市场成熟度、透明度都非常高,加上从业人员素质比较高,在港的保险负面报道可以说很少见。香港媒体报道的内容多在于行业发展趋势、大的变化,或公司活动的报道,以及某些受全球瞩目的事故所涉及的香港保险业的有关情况。
《证券日报》:香港对保险业违规行为的处罚情况如何?
刘世宏:在香港,如果出现严重违规,会直接诉诸于法律,违规的成本很高。而且除了受到法律制裁外,违规记录也会让人很难生存下去。所以在香港我们很少见到中介人销售误导违规。
《证券日报》:香港保险业目前对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关注点在什么地方?
刘世宏:香港保险公司注重经营风险的控制,因为这是保险最核心的东西;做业务的时候,公司首先会考虑风险有多大,然后要把风险分散出去。
香港还注重从产品和服务两方面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是根据社会的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要求进行的。每家公司在设计产品时会考虑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设计过程中一定会细分市场和客户,产品针对性很强,所以市场上产品是多元化的。
而在服务上,香港保险公司不会有意地渲染自己的服务多好,但在服务的过程中会尽力。例如对劳工保险的理赔,除了理赔的时间长短、理赔金额多少这种表面化的服务外,更重要的,在客户伤病的阶段,保险公司很多时候会提供康复服务,会不时派人去探望客户,这种服务不会在合同上体现出来、不能量化,但作为一种细微的、延伸的服务给客户感受。
同时,香港保险业还必须关注法律监管制度的最新动态,不仅包括保险业的法律法规,还有香港地区的相关法规。如香港地区政府最近颁布了《个人资料(私隐)条例》,保险公司会高度重视并自觉执行。
《证券日报》:如果用一个词来概况香港保险业的特点,您会如何形容?
刘世宏:我认为,香港的保险行业是“理性”的。市场上,监管处、联合会、保险公司以及中介人、客户,组成的完整体系是有序的。最近几年,香港保险业的保费增长在10%左右,利润也比较稳定,这是一个成熟市场的标志。
《证券日报》:您认为,未来内地保险业应如何缩小同成熟市场的差距?
刘世宏:我认为一个行业要做起来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在自身形象树立起来之后,如何向民众去宣传是很重要的。这几年国内保险行业发展很快,进步很大,随着行业发展、环境变化,未来国内应该在提高保险理念宣传上下工夫。保监会当前大力倡导的“保险核心价值理念”及保险文化建设,对缩短这一进程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