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我国将于明年启动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的试点。这将为我国的保险业带来巨大的政策红利。对纳税人同时也是商业养老保险的投保人来说,则带来双重利好:一是有效降低税负,二是充分享受养老保险给个人带来的收益。
通常情况下,人们退休前的收入要高于退休后,因此,按照当前税制,纳税人在退休前缴纳的个税自然比退休后要高得多。而保险新政实施后,如果纳税人购买了商业养老险,保费部分的应纳个税得以递延,当期缴纳的个税款减少,当前税负负担则降低了。有人说,税始终要交的,只是推迟了缴纳时间而已,何故税负会下降?这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在起作用。在通胀的情况下,现在的钱肯定要比将来的钱值钱,假如你今年30岁,花了1000元购买养老保险,若60岁退休并领取养老金,1000元的应纳个税税负递延到30年之后再缴纳,届时,通胀效应可能已令1000元所缴纳的税负变得无足轻重。而且,退休后收入大为减少,计算个税的基数也缩小了,到时所“补交”税款必然下降。
为什么政府要为纳税人提供上述税收优惠呢?目的就在于引导和鼓励人们积极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这既可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又可进一步繁荣保险市场。
养老保险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政府主导,属于“兜底”性质的基本养老保险,在职人士所缴纳的“五险一金”中就包含了这种保险,它享受个税税前扣除优惠;二是企业主导的企业年金,目前也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三是个人主导的商业养老保险,这次的保险新政正是要将其也纳入税收优惠范畴。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相互独立运行,又相互补充。如果把养老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社保和养老基金的话,姑且勿论相关基金是否存在缺口,仅是通胀因素,就可能使人们退休时所领到的养老金难以维持体面生活;至于企业年金,有人认为是当前支撑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二支柱”,其实这未必现实,因为它只是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自愿为员工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有较大的弹性,与企业效益和老板个人意志相关,并不牢靠。
我们认为,真正成为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或许是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国家如果能够通过个税递延成功调动人们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则可整体激活寿险市场,让更多的寿险服务提供商参与其中,这也有助于降低保费水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从深层次看,若能形成三重养老保险的保障体系,人们对退休后能否过上体面生活的忧虑和担心将大为降低,就愿意也能放心地消费,这对当下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大契机。当然,个税递延养老保险还应从制度构想细化到具体政策措施层面。例如,如何防止有人为了避税而购买多份的商业养老保险?国外已有不少高薪者为逃避缴纳高昂个税而购买多份数额庞大的养老险的案例,如果我国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政府该如何应对?是否需要对购买保险的数量或数额作出限制?这些,无疑需有应对之策。
(作者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