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是对一些农产品(12.420, 0.12, 0.98%)而言,丰产的背后,市场价格风险却在加大,一旦农产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我国农业稳产都将面临挑战,玉米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一情况下,“期货+保险”模式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对于扭转农业困局发挥着巨大作用。
“期货+保险”模式应运而生
“今年有2.3亿吨玉米库存,这么庞大的库存,就像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掉下来。”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在没有临储兜底之后,玉米价格机制走向市场化,目前下行压力十分巨大。
大商所玉米期货盘面价格变动已经准确地反映了玉米的跌势。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玉米期价(以指数计算)累计下跌了19.5%,主力1701合约一度跌破1400元/吨,在今年大宗商品价格普遍走强的背景下,可谓十分弱势。
“我昨天在市场转了一天,发现多数农户的玉米卖在5毛3一斤左右,还有卖到4毛6的。”上周五,吉林省盛满良玉农业专业合作联社于丽敏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说玉米价格再回到一斤1块钱该有多好!”
据于丽敏介绍,种植成本方面,一公顷农田的地租在6000元,再加上种子、化肥等投入,一吨玉米的收成没有1100元的成本是下不来的,这还得 是在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的情况下才可以实现。“别说今年减产,我们可能只收到1.5万斤,甚至1.3万斤、1.4万斤,就算是收了2万斤,可只卖5毛多 一斤,利润非常有限,日子不好过。”
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业内人眼中,“期货+保险”模式正是一剂“对症下药”的良方。该模式目前受到了市场广泛关注。
“‘期货+保险’模式出现之前,农户一直都是看天吃饭,赌市场价格,没有别的工具来保护生产利润。”永安期货长春营业部总经理金东升表示,“保险+期货”模式是真正的扶贫,是一个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类“三农”问题的方法。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所谓的“期货+保险”服务“三农”模式已经存在试点布局,是当前农产品补贴政策向市场化过渡阶段的有益探索。
该模式其基本原理是:保险公司基于期货市场上相应的农产品期货价格,开发农产品价格保险产品,农民或农业企业通过购买保险公司的农产品价格险产品,来确保和稳定收益;保险公司通过购买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提供的场外看跌期权产品来对冲赔付风险,以达到“再保险”的目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利用其专业操作优势在期货市场进行相应看跌期权复制,从而转移和化解市场价格风险,并通过权利金收益获取合理利润。
专家指出,农民或者涉农企业、保险公司以及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三者合力将市场价格风险逐级转移,并最终利用期货市场进行期权复制,将场外 风险转移到场内对冲,从而形成有效的风控闭环,在规避市场风险的同时,对产业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最终各模式主体各取所需、共同收益、多方共赢。
在吉林玉米市场,就有一个“期货+保险”试点。在保单约定方面,不同保险公司的方案略有差异,但基本上执行玉米目标价格为1500元/吨左右,如果约定时期内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合约各交易日收盘价的平均值低于目标价格,农户将获得差额部分的现金赔偿。保费方面国家农业部专项补贴70%,农民自缴30%,农民自缴部分大约为每吨55.75元。
也就是说,在今年这种情况下,农民掏55元的保费,每吨就能比不参与保险多增加大约500元的收益。
“现在,对参与保险的这部分农民来说,至少每吨1500元的收入有保障了。将来随着农户保险比例提高到80%,甚至90%,就更可以高枕无忧了。成本、价格、利润算好了,投保之后,去掉成本费用发现结果挺好。”长春云天下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爱文说。
模式推广 几多欢喜几多愁
试点的成功只是开始,如何使“期货+保险”模式具有推广性,让更多农民收益是下一步的关键。
王爱文是模式推广中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坦言,这一过程非常艰难。
最初,王爱文以为这项工作会非常顺利,因为这对农户来说,毕竟是好事,而且有政府补贴,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
但运行之后,王爱文叫苦不迭。“一讲到期货,讲到价格变化的时候,农户就都晕了,心里没底,最初一个干的都没有。”
王爱文举了个例子说,“农户会问,为什么要按照大商所的玉米期货价格,而不按照当地价格作为标的来理赔。这时工作人员就得解释,为什么大商所的 价格才是真正公平的价格,不会受人为操作;相比之下,当地价格可能出现某个大户或者某个大企业垄断,这样价格就会有失真风险。”
此外,在王爱文的推广工作中,他总结出,推广的时间点把握也很重要。
他解释说,东北玉米是一年一季生产,一般在9月末至10月秋收。9月农户本来就急需支付油钱、机器钱、人工钱等,这时保险公司来推广,要让他们 拿出五六万元去买保险,推广难度就很大。“春天买种子化肥要种地的时候,手里还能有点钱,种完地之后,农民可能就没余钱去参与投保了。所以6月到9月不适 合推广。”
金东升表示,监管部门将承保期延长到12月15号,这样就可以推广针对玉米1705合约的保险了。比如11月农户卖出一部分粮,手里就有点余钱了。
他进一步解释道,公司设计了针对期货市场1月、5月、9月合约的方案,比如针对1月玉米期货合约设计的方案,正好可以保护秋收时的玉米价格波动 风险;1月到5月正是农户大量卖粮的时候,针对5月玉米合约设计的方案可以保护农户卖粮时的价格风险。等到农户粮食卖完了,风险也就没了。
“一开始试点,我们是在人为推广这个模式,等到后来就会顺其自然,越做越好了。那时,农户就会选择自己合适时点,自然而然地循环起来,就更科学了。”金东升说。
业内人士介绍,从服务的专业性角度来看,点价与行权时机是很关键的,这需要专业的研究能力,期货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
种粮大县的喜与忧
上周二,大商所办公大楼中来了几位特别的访客。
大豆种植大县、“期货+保险”试点之一——嫩江县的县长王海东带着县里的几位合作社负责人和种粮大户,来对模式总结经验、提建议。
从最初的“听了几遍都没听懂”到后来的大力、坚决支持,王海东感受到,“保险+期货”模式正是保障农业收入的“法宝”!
“三年前,我们开始接触期货,我觉得我们的农民不能永远徘徊在大商所之外。现在真正走向大型合作社、敢种几万亩地的农民,绝不是过去纯种大豆的散户。”王海东说,价格波动是个大问题,0.15元/斤对种大豆的人来说,某种意义上讲,占利润百分之六、七十。
“这几年,农民参与投保获得的额外利润,从少到多,模式也逐渐成熟。去年投保后,县里每户农民每吨能比市场价多得300多块。”他说,大商所在做的事情并非阳春白雪,我们国家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衍生品,在国际竞争中也和对手有了一个同等的平台。
常宝全,嫩江县先进镇理事长,是此次王海东带队的随行人员之一。他介绍说:“我从2013年开始浙商期货跟我们试点点价、平仓。从2013年我们简单做了一点,2014年大规模做,实际2014年我受益了几万块钱,2015年是12万多块钱。今年现在来看,现货价格还是1.65元,按今年的保单是保的1.875元,现在来看是直接受益。”
嫩江县农业合作社成员孙永权表示,合作社目前有5万亩土地,已经连续种植了5年,他在肯定了机制带来的好处后,建议模式在分期分批投保方面有所进展。
由于东北农民及合作社种植粮食规模较大,一次投保资金对农民来并不是个小数目。保险公司推广人员已经感受到这个问题对推广带来的阻力。期货公司对投保的灵活性也进行了研究。
浙商期货总经理胡军介绍说,分批分期投保已经在公司的完善计划之内。
从项目落地到执行,一路跟下来,胡军已经深谙其中的“机巧”。她表示,期货公司和农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深入且灵活研究方案,确保农民利益,是期 货公司的目的所在。该公司在采用国际通用原理的基础上,灵活加入自己团队的判断,在上一轮的“期货+保险”试行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从服务角度来看,作为中介机构之一的期货公司有利可图,即金融服务成本涵盖在保费之内,也是项目持续性的重要环节。从试行结果来看,徽商期货团 队目前在成本范围内有效实现了农业保险的功能。“下一步,我们将研究保粮食收入的险种,也就是说把产量和价格同时保进去。对农民来说只要核定好一个农民一 年多少地,这亩地上面大概今年产量是多少,就可以保总产量、总收入,用产量加价格同时保价。这样做对各方都有利。”胡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