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逼宫”管理层下台的戏码还未在万科上演,却真真切切发生在急速发展的保险业。近年来,跨界资本趋之若鹜、股东架构频繁更迭,催生了一批又一批保险高管团队大洗牌。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5月以来,就有20多家保险公司出现副总经理级别以上高管变动的腾挪现象。
人才合理流动本是企业活力的注脚,但若形成非常态的流动,显然亦不利于企业在团队、业务等各层面的稳定。剖析背后成因,资本逐利、内耗内斗是一方面,职业经理人素质参差不齐、错把平台当后台的不成熟又是另一面。这同时对保险业现行任职资格管理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考问: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把紧和把好高管人员这一“入口”。
铁打的公司流水的高管
最近,资本运作高手郑永刚即将挥别君康人寿的消息在保险圈传得沸沸扬扬,有意入局的恒丰银行很可能携新管理团队“空降”而至。这距离君康人寿上次更换管理层仅一年时间。而这也仅是近年来保险业高管团队频频洗牌的一个缩影。
“铁打的公司,流水的高管”是当下保险业的真实写照。尤其是正处在扩张期、经营现状尚不稳定的中小保险公司中,高级别管理人员的更迭更是频繁。无论是前期的生命人寿、信泰人寿还是最近的恒大人寿,都经历了轰动行业的班子成员“大换血”。
高管“大换血”背后,与各路资本在保险市场的角力不无关系。业内人士坦言,保险公司管理层的频繁更换,一方面是因为一些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水平有限而被“请走”,另一方面则是因股东更迭而引发的管理团队成批倒戈。
多位任职过中小保险公司高管职务的圈内人士向记者表达了对于新股东批量裁人的愤懑。“公司内部甚至还没有正式发文宣布股东易主,新股东便急不可耐地安排新管理团队前来接手换班,一方面这不符合公司的相关程序,另一方面不利于员工情绪的稳定。”
诚然,资方的无情与草率,也一度被保险业人士所诟病。有人质疑资本在经营保险公司上的短视,把企业经营的好坏完全寄托在职业经理人的能力而不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保险公司经营得好坏,当然与管理团队的能力分不开,但公司如果没有精准的定位、差异化的产品,所谓的成功也只是短期的。频繁更换管理层团队,并不必然成为保险公司破局经营难题的良药。”
把紧高管人员这一“入口”
事实上,保险高管人员与其批评资方浮躁,不如多反省自己是否缺乏一定的专业或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凝聚力。
长期以来,一些职业经理人只是把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实现个人抱负和价值的平台,甚至是徇私谋利的后台,而把为股东和投资者创造价值的初衷抛之脑后。还有一些职业经理人在保险公司内部宣扬成王败寇的自然法则,督促员工惟保单数量、保费规模是图,为此不惜违反市场规律、挑战监管容忍底线。
对于保险高管腾挪加速的趋势,监管部门曾经发文严限频繁跳槽、严禁“带病上岗”。不过,对于保险高管人员任职资质的管理规定,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目前,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实行严格的统一监管和事先核准,在一定程度上把紧了高管人员的“入口关”。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监管效能仍有待提高。“由于高管人员任职资格核准范围广、涉及人员多,特别是将不直接参与保险公司具体经营活动的董事、监事等非核心重点岗位一并纳入核准范围,大量占用有限的监管资源。监管部门的工作量大,加上核查手段有限,许可时效要求严格等原因,仅能对拟任高管人员申请材料进行形式上的审核,而难以对高管人员信息真实性和适任性进行实质审查。”
有接近监管部门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适时完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制度,已经排上了保监部门的议事日程。“下一步可能会研究探索建立谈话制度的可行性,加强对拟任高管人员适任性的考察;并且健全完善任职资格考试制度,规范不同类别岗位任职考试之间的衔接;同时,加强对保险公司聘任高管人员的事中事后监管,比如建立任前公示制度,要求保险公司将拟任高管人员的任职信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广泛接受评议和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