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身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在国内开始推行,中国保险代理人的的销售资格未来有望进一步细化,保险销售将不再仅仅是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人,而且要求由合适的人销售合适的产品。这是记者从日前举行的中国人身保险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
据中国保监会人身险部制度处处长王治超介绍,由于初级阶段庞大市场的支撑,使得部分公司放松了对自身的精细化要求,仍然按照粗放的方式运作,整个人身保险管理队伍的水平多年来并没有多大提高,甚至反而有些退步了;人身保险销售队伍的水平由于整体运用人海战术和销售简单的中短期储蓄替代型产品,导致真正意义的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保险复杂产品不会卖了;人身保险专业人才的培育没有系统突破,还是精算在单兵突进且困难重重,且政策市下的畸形供求关系拉高了人才价值,导致价格高估,对行业、对精算师队伍的成长和培养都不利,而应作为行业标准的核保核赔和客户服务从行业来讲则几乎可算得是无所作为。因此,制定人身险从业资格认证制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许彬认为,在决定我国保险事业兴衰的非常重要的教育培训方面,没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职业继续教育制度。缺乏统一的职业继续教育衡量标准,市场的公平竞争就无从谈起。
他认为,在继续教育方面,应制定《保险代理人继续教育管理规定》,依法管理保险代理人继续教育能够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取得从业证书的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再培训、再教育,以保证队伍整体从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在实际运作中,力求达到统一教材、统一授课、统一考试、统一批卷、统一登记编码、统一发证。
据复旦大学傅志超介绍,国内人身险培训机构五花八门,但是真正具有业界良好声誉的机构却少之又少,且80%以上的培训机构几乎将其培训重心完全束缚在销售技巧等狭隘的层面,在认证内容和培训方式上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而国际人身保险培训及认证机构在国内的影响力仍然有限,不能完全发挥其在国际上的领头作用。
多数人身险保险公司缺乏完整的培训系统,无法提供良好的师资、优质的教材及有效的方法,无法调动员工的学习愿望,保证培训效果。大部分公司只是盯着“存量蛋糕”而不愿做“增量蛋糕”,员工教育培训滞后。教育培训力量分散、层次较低、模式传统化。公司外部培训机构虽然不少,但规模都较小,有品牌力度的更是寥若晨星。从人身保险公司内部来看,培训的主要内容往往集中在险种的推广以及销售技巧的介绍,普遍存在时间过短、重视短期目标的情况。培训师资多数是依靠公司内部的专(兼)职讲师完成的,这些讲师从事知识教育和岗位培训时往往力不从心,只能勉强完成针对营销员的培训。对于讲师,如果不进行经常性的超前培训,很难做到“给学员一碗水,自己先有一桶水”。从社会培训机构来看,现在培训行业的师资水平良莠不齐,而且许多培训机构课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效果,一些培训机构只是“走过场”和“追求气氛”,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员工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计划,也没有自主开发的核心课程,只是照搬照抄,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王治超也认为,海内外的各种培训机构在培训营销技巧、提升销售技能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中国人身保险业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有他们的一份责任。
对于外界的褒贬,这些商业培训机构本身也满腹委屈。他们认为,保险业的问题和保险公司急功近利的培训方式有关,培训公司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保险业的问题是由决策者带来的,培训机构根本主宰不了市场。
看来,要解决保险市场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功。
中国保监会为了推动保险行业的标准化、系统化和现代化,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打造学习型行业。几年来倡导、推动、参与并认可由南开大学和广州信平市场策划顾问有限公司开发,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颁发资格整肃的“中国人身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考试及认证体系,即在加快中国人身险行业从传统保险向现代保险转型,促进人身保险行业健康发展并为做大做强中国保险行业服务。王治超表示,目前,此资格认证体系已正式启动,采取开放性和自愿性原则,并将在整个推进过程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