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上海保险业率先在全国开设专业网站,上海保险同业公会与专业资信公司合作,向社会公开披露保险营销员各种执业信息,上海公众可以在网站上通过每个代理人的持证号码查询其所用信用记录。福建、浙江等地的保险业也相继在自己的网站设立了相关信息查询,此举预示着保险代理人的诚信记录正受到全社会的监督。
上海某寿险公司的一位营销员,在郊县挪用了一笔保费,事发之后该人员失踪,公司与家人均无法找到。后来上海保险同业公会向其好友介绍了将会把他的信用记录在网站上向社会公示,此后不多日,该代理人便主动将挪用的保费归还了。
专业网站查询执业信用记录
“在我们用于查询营销员信用记录的专业网站和声讯电话正式开通后,效果是很显著的。”上海保险同业公会副秘书长裘星熙介绍,建立查询代理人信用记录网站的想法在2003年下半年他们就有了,并已着手准备,和上海市专业资信公司合作,由资信公司对保险代理人进行资格信用认证,并保留信用记录。截至去年7月1日,已认证和保留了全市90%的代理人信用记录。到今年5月份已拥有31000多人的信用记录。信用记录的认证需要本人同意,本人不同意的将会在网站上注明。现在,同意率达到94%,不同意的也多为年龄较大的兼职人员。网站信息记录每月更新一次。
裘星熙说,对于披露保险营销员不良执业信息的行业界定标准,保险同业公会有着自己的依据:从2004年7月1日起,伪造证书证件的,信息披露期限1年;侵占、挪用保险费或保险给付金30天者,金额在5000元以下,信息披露期限3年;金额在5000至10000元的,信息披露期限5年;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信息披露期限7年;参与或协助境外保险公司推销地下保单者,信息披露期限7年。
“我们原先在开辟专门网站平台前,只有声讯电话供查询,现在登陆网站信息便可获取更加便捷详尽的信用资讯。对于营销人员的不良记录,因为涉及到个人隐私和有关法律问题,并且这样的人员往往已被公司解除合同,不适宜在网站上公开,但会保留在资信公司的认证记录中。”那么这样会不会使信用记录流于表面,无法在实质上触动和监督代理人呢?裘星熙对记者的疑问表示,“我们信用记录的威慑力和影响力肯定是很大的,从表面上看,也许这些不良信用记录暂时没起作用,但是这是在资信公司备案的,这些人一旦将来再去找工作,资信公司对其过去的历史污点有铁定证明,他的不良信用记录会让用人方一目了然。”
信用记录不局限于保险业务
对于个人信用评估报告必须由本人去资信公司申办,他人不可代办。裘副秘书长认为他们的专业网站更大的功能在于鼓励和鞭策。对于全市两年一次的优秀营销员的评选,他们格外关注,在网站上也特别进行表彰和褒奖。现在,全上海五届优秀营销员140多人的相关信息在网站上都能明晰显现。对于这些当选的优秀营销员必须要出具资信公司对其评估的信用报告,如果有诚信不良记录是不可能当选的。他介绍,曾经有一位候选优秀营销员,评选时因为资信公司出具了其有拖欠水电煤费用的不良诚信记录而落选。后来这位营销员经过解释和证明几个月内其不在上海的特殊情况,才入选了全市优秀保险营销员。
“我们的诚信记录范围不仅仅是营销员在保险领域的信用,还要包括他们在生活中的操守,以后评先进一定要有资信公司出据的诚信报告。”裘副秘书长还建议以后公司在提拔任用干部时不能只注重他在保险上的业务成绩,也要把评估的范畴放广。他还认为,信用报告普遍上网后会有更好的效果。同时,据他透露,上海市拟将信用记录从保险业扩展到律师、会计师、银行贷款、水电煤的缴费等诸多职业圈和生活面。
他还特别指出,对于那些出现种种不良信用行为后失踪的营销员,在保险公司认定违规后,只要客户出具当时投保证明,1个月以上没有营销员出现的情况下,即使没有该人员本人证明,资信公司也可以直接认定其的不良信用记录。但对于营销中有意误导客户的行为,因为法律上取证难,很难给予明确的认证。裘星熙表示这正是保险同业公会现在为难的地方。
业内业外保险公司各有侧重
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将寿险保险代理人的模式带入中国,影响深远,营销员模式至今依然是国内各寿险公司最重要的销售模式。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业务总监李先生表示非常欢迎和希望有专门的平台使保险营销员的执业信息在社会上透明公开。他说:“保险的信用很容易一损俱损,代理人诚信不仅仅只限于某一个人,信誉缺失的恶性影响将会影响整个行业发展。友邦一直是把诚信放在公司生存发展的首位,公司不会因为营销人员执业信息社会公开化而产生压力,相信这种讲究透明度的规则能够帮助整个行业提升信誉水平。”
企业传播部的袁佳禾也表示,公司本身就有对内对外的关于营销人员的信用公告,公司一直倡导公众和行业内对营销人员的监督。这样透明化的平台对公司、大众、代理人都有益,也有利于公司间的相互监督。营销管理处总监姚伟是公司在中国的第一批保险营销员。他说,公司要求5300多位营销员,阅读有关承诺书并主动签名。大家都很支持,感觉这是一件完善行业形象的好事。业务部门的朱晓波经理建议应加大对于这种信息披露平台本身的品牌宣传力度,让它在更广泛的大众中具有知名度,这样才更能发挥它的效用和功能。
作为中国重量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他们的态度也很鲜明。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个险业务一位具体负责人表示很赞同和接受这样的监督平台。她认为,这不仅能强化公司内控力,还可以优化营销人员的持续发展。她介绍,现在他们正着手处理一个诈保的嫌疑案例,该嫌疑人就曾经在中国人寿做过代理人,后来转到别的保险公司。虽然这次事发不是在中国人寿,但是他们现在了解到他曾经在中国人寿也有过违法行为,只是那时他们没有发现。“如果那时我们在业内能有及时沟通和信息披露的平台,肯定会减轻现在的损失。对于保险营销人员监督平台的重要性在这里足以体现了。”
与友邦保险态度不同的是,中国人寿这位人士认为平台所披露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在业内的沟通。各保险公司之间互通信息。但对于一些负面信息向社会公布一定要慎重,因为这决不是某家公司的事,而是关系到整个行业发展。“向社会发布信息一定要慎重,因为很多隐私涉及到营销员和客户,像我们这样上市的大公司,对于发布与公司声誉密切相关的信息,我们希望能三思。”她还建议,资信公司能每个月以多种形式更新行业内营销人员不良和优秀的记录,能够使查询更便捷。向业外多宣传这个平台,让它更具有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业务员的威慑作用更大。
梅小姐是上海一家合资公司的营销员,她相信在执业信息透明公开后,自己只会更加本分和勤奋,这样的平台她更愿意看作是一种激励而不单纯是监督,她向记者表示自己周围的伙伴绝大部分都是欢迎和支持的。英先生是平安人寿的高端客户,他认为,这样的平台是上海保险业真正把客户利益放在核心位置的切实举措,他希望在一些具体评议标准上更加严密细致,应广为宣传,比如:可以向投保者发送查询网站和电话的详细说明。记者在外滩的随机走访中,遇到6位保险客户,他们中知道与不知道查询网站和电话的各占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