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现在的学习力就是未来的竞争力!玉米田保险学习网为您的成长加油!
网上视频学习
网上音频学习
保险增员秘诀
保险行销秘诀
个人成长秘诀
保险管理秘诀
保险培训秘诀
会员下载频道
客户服务频道
经纪财产频道
保险聚焦频道
保险知识世界
展业服务产品
玉米田开心地
精英会员门店
保险精英论坛
新闻中心 首页
强 力 搜 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阅 读 排 行
优 秀 广 告
会员免费门店申请
网上视频学习
玉米田电子书
推 荐 阅 读
合 作 网 站
 现在位置:首页 -> 城市保险
广东寿险欲解“深度”尴尬 潜力、优势和后劲还未充分释放
作者:不详 来源:网上收集 更新日期: 阅读次数:
文字 〖字体: 〗 双击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经济那么强的广东,保险深度只有那么一点,确实有点丢人”,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杨玉芝快人快语。

  2004年,广东省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全国最高,人均社会消费能力全国最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全国最多,全省GDP总量达16040亿元,人均GDP为2380美元,年均增幅达13.5%———如此经济强势,足以笑傲八方。

  而作为“保费收入占当年GDP的比例”,保险深度的数字确实小得让人吃惊。2004年,广东省(不含深圳)寿险深度为1.93%,深圳市寿险深度则为1.38%,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6%。如果拿两地的数据与保险深度在10%左右的发达国家比,更是不好意思。

  2005年一季度,广东寿险深度为1.85%,“与3.62%的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拉大了。”广东省保监局副局长袁序成说。

  2004年,广东寿险发展明显加快,增幅高于全国7.55个百分点,但与广东的宏观经济发展数据比,还是显得相对落后。“广东寿险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不相称的特点依然明显。”

  “造成不相称的因素很多”,广东保监局人身保险监管处副处长杨燕歌说,“每个因素都在牵制着广东寿险的发展。”

  一是因为广东地区投资渠道多。股票、国债、基金、外汇、房地产投资等,特别是广东人接受外来文化较早,具有自力更生、锐意进取的精神,投资开办民营中小企业十分普遍。此外,各类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与分红保险产品较为类同,冲击较大。

  二是由于广东地区改革开放较早。外资公司、民营企业较多,大型的国有企业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身险团体业务的开展。此外,广东地区企业为员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未能享受在税收上的优惠,如辽宁、江苏等地区则已在企业补充养老方面提供了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广东在养老团险业务方面相对处于劣势。

  三是由于毗邻港澳,地下保单对广东省寿险业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冲击。“由于这些保单计划书上承诺的投资收益率较高,吸引了不少居民购买。而且买得大方”,杨燕歌说,“广东很多人都有崇洋的特点”。虽然目前通过广东保监局和广东省公安厅的工作,地下保单已得到有效遏制,但对广东省寿险业仍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由于广东地区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封建迷信讲“意头”的心理在当地群众中还较为严重和普遍,群众保险意识较为薄弱,对商业保险的保障功能,特别是对商业保险“保生”、“保死”的保障功能具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影响了寿险产品在当地的发展。

  再来说深圳。

  2004年,深圳的保险密度为749.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45.68元高出一大截,但保险深度却比广东省的水平还低一点。

  记者从深圳保监局、深圳保险同业公会和当地寿险公司得到了一个异口同声的解释:牵绊深圳寿险发展,除了共有的广东因素,还有特有的深圳因素。

  “深圳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流动人口非常多,共1200万。除了160多万的户籍人口,另有1000来万人都算是移民”。深圳保险同业公会的李荣介绍。

  “移民中又以年轻人居多”。保险同业公会秘书长王泽云表示,一直以来,深圳城市人口的平均年龄都远远低于北京与上海。而目前年轻人正在兴起的超前消费观念,即分期付款购买车辆、房屋等“先使未来钱”的思想,与保险“把今天的钱通过保险放到今后才使用”的保障理念正好相反。因此,很多人觉得买保险,是先花钱再受益,不够经济。投保意识因此变得薄弱。

  很多移民没有具体计划在深圳待多久,认为自己随时都会离开,很少有人具备购买长期寿险的稳定心态。“一个不知道未来三五年后是否还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人,要在当地购买二三十年长期寿险的意愿显然不会很高”。深圳太保的杨先生还说,由于深圳人投资渠道多,多数移民怀有一夜暴富的心态,将保险作为储蓄理财手段的人很少。

  深圳人群收入结构呈“金字塔”型,即高收入者占总人口比重小,中低收入者占比重大。这种现象不同于内地城市的“纺锤型”的人群收入结构,即两端小中间大。深圳较少的高收入者,掌握着较大的财富,由于金融投资较多,而快速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人群“快速致富”的心态,都想把资金投入快速致富中去,长期寿险就难以有更多人问津;而占总人口比例很大的低收入者,却面对较高的综合生活成本,对保险的这种“身外物”就放在次要选择地位。

  “东莞兼有广东特色和深圳特色”,中国人寿东莞分公司的副总经理邓镇良在为记者解释“东莞寿险不好做”的原因的时候,特地算了一笔“人头”账。

  东莞主要分三类人。第一类是外来的老板和企业管理人员,数字为25万至30万。

  “我们很难做到他们的保险”,邓镇良说,东莞只是世界工场,不是金融中心,在他们眼里,东莞只是工作的地方,在这里买保险不方便,也不放心。况且,很多人自己原来在老家就买过保险。

  第二类是打工者,不算临时流动的,大概有500万,其中以四川、湖南人居多。

  “我们很难做到他们的保险,”邓镇良说,“他们都有社保、工伤保险等。100%要买,这是强制性的政府行为,企业必须得办。”打工者本来就为了“钱途”而来,保障意识本来就不强,这回被动上了些社会保险之后,更加不会再想到自己购买商业保险。

  第三类是东莞本地市民,其中农民为主体,占120万。

  “我们很难做到他们的保险”,邓镇良说,东莞原是农业县。2001年,政府出了10个亿,给农民办养老保险。2004年6月,政府又搞农民医疗保险。“这两个保险都是全国第一个搞的。对于绝大多数的当地农民来说,这两个保险已经足够了”。

  剩下的就是城市居民,37人万左右,他们就是购买商业保险的主力军。

  “虽然东莞的商业保险现实市场空间并不大,但因为地方富庶,仍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进入”。东莞国寿总经理叶炯炫介绍,目前进驻东莞的寿险公司已达10家,“新公司业务开展很难”。

  当前东莞寿险代理人的举绩率让人瞠目:在实力强些的公司,人均月均不到一单;一些新公司,只有0.5单,甚至更少。

  寿险在东莞遇到的尴尬,是广东全省缺乏“深度”的一个缩影,一家在刚刚在东莞立足不久的外资寿险分公司负责人喃喃道。

  “广东保险业发展的潜力、优势和后劲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这是广东省保监局副局长黄洪在作2004年工作总结时表达过的一个观点,并且加以理性的分析论证,记者深有同感。想必,这便是目前广东寿险突破深度“尴尬”的一股底气。

 上篇文章: 浙江保险寻求人才发展新突破

  下篇文章:保险资金获批准投资银行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问题咨询 | 合作代理 | 软件下载 | 注册帮助 | 汇款方式
  玉米田版权所有,受法律保护 粤ICP备05047055号
  Email:ymt@ymt-mdrt.com 电话:020-84588202 传真:020-34500159
  玉米田服务,只要您高兴
网络实名:玉米田 通用网址:保网  中文域名:www.保险网.com  域名:www.ymt-mdrt.comwww.bx365.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