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企业500强排行将于8月21日在天津揭晓。中国企业联合会分析报告表示,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企业500强之间的三点区别是:首先,世界500强大多数都是私营企业,而中国的大企业大多数都是国有,甚至是国有独资;其次,世界500强大部分所在的行业大都是汽车等竞争性行业,而中国企业大多数处在垄断性行业;从规模上来看,2004年中国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量以及利润分别只占世界500强的5.3%、5.61%和5.22%。
进入2005中国企业500强的大多是国有企业,这表明中国企业的利润中绝大部分归国有,这似乎是值得欣喜的,但细想一下,便会发现我们所付出的代价也相当沉重。
首先,国有垄断企业占据中国企业500强绝大多数席位,对这些企业的自身发展没有好处。道理很简单,因为垄断将竞争剔除,而没有竞争压力,企业也就失去了紧迫感与前进的动力,要实现实质性的发展恐怕很难。这似乎也能从一个层面解释,何以2004年中国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量及利润分别只占世界500强的极小份额。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国有垄断企业只能依靠垄断地位赚取国内钱财,却无力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有关。因为国外是不会给它们以这样的垄断资格的。因而也就可以做出这样的预测:国际性竞争在这些企业所属行业实质性展开之日,或许就是它们开始溃败之时。
垄断也在客观上萎缩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如果不存在绝对的垄断,竞争在中国大地上“恣意横流”,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将成为关键。这样,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也就能在大企业间的竞争中,随着自由竞争企业的壮大而得到发展。综观世界各国,大型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是国家综合科技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大型企业所具有的垄断性地位,使得它们疏于提升研发能力,因而对国家科技竞争力的贡献非常之小。
国有垄断性企业占据中国企业500强的绝大多数席位,还有一个基本可以判明的事实是,其后面隐藏着大量国民财富的被豪夺。因为垄断排除了竞争,而没有竞争就不可能会有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则生活与生产必需品的价格畸高将无可避免。这会导致国民生活水准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他们的创业与发展,而这种影响与制约的后果也会一直导向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企业500强大多由垄断性企业占据,还意味着国人诸多的创造财富机会的被剥夺。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实行行业垄断,必然导致行业所能生成之利润为国家独享,这也就使得国民个体失去了原本可以合法谋利的诸多机会。
垄断的生成其实也是以行政权力的超范围扩张,即行政权力受到放纵为代价的。国家与政府所提供的应是安全保障与行政服务,因而介入到具体的经营活动中乃至垄断经营,是与其职责不相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