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意图的怀疑,正在破坏与中国打交道时的理性。中海油(CNOOC)对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Unocal)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收购报价,引起了美国部分商界领袖和政界人士的忧虑,而那些对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和日益强大的国力感到恐慌的人尤为忧虑。但中海油的收购报价对优尼科股东们而言显然是个好消息,因为从财务角度看,它比其他竞购报价更优厚。
华盛顿的语调正变得越来越刺耳,同时国会的好几个法案威胁对中国产品实施专断的制裁。这种态度是短视和错误的。
鉴于中美两国的规模,以及双边议程的复杂性,个别问题将不断出现。但让这些问题破坏中美关系则不符合美国利益。美国不能在全球市场对它有利时就对其加以鼓吹,而在对它不利时就筑起壁垒。保持对外政策和维持经济关系的连贯性,是我们达到国家目标的关键。一个伟大的民族是言行一致的。
不久前,日本的情况与今天的中国类似。当时批评者抱怨,日本购买美国房地产的价格让美国企业无法与之竞争。但实际情况是,美国企业以原来价格的一个零头就买回了这些房地产中的很大一部分。市场决定着最终的经济价值,政府则通常会导致价值扭曲和资本自由流动效率低下。
而中国对美国资产的收购,还无法与当年和现在的日本相提并论。2004年,在美国1.5万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中,中国企业仅占4.9亿美元。美国公司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迄今已累计达3500亿美元,远远超过中国公司在美国的投资额。
与中国发展健康且具有建设性的关系,会给美国带来重大利益,优尼科这样的规模不算太大的商业交易,不值得拿我们的利益来冒险。美国的对华关系,或许是当今它在全球最重要的一项双边关系,它包含了一系列广泛的经济与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贸易与货币汇价、朝鲜问题、恐怖主义给国际社会造成的威胁、环境恶化以及疾病传播等等。此外,中国拥有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对于美国的商品与服务而言,这是一个庞大的、基本上仍未开发的市场。
中国和美国彼此都需要对方。中国是我们负债累累的经济的重要债权方,迄今购买的美国国债超过了2300亿美元。没有这些借款,美国很久以前就已被迫提升利率,从而扼杀自身的经济复苏。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的商品为美国消费者保持了低价,帮助美国控制了通货膨胀。
中国还有很多东西要向西方学习,中国企业需要西方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同时中国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并完全实现人民的远大目标,需要加速推进法律、监管和政治体制改革。
但对抗不是提升美国利益的正确方法。1975年,我开始了一段长达17年的培植人际关系、谈判和劝说历程,目的是要给美国国际集团(AIG)搞到一张在华保险执照。结果,1992年美国国际集团成为首家在华开业的外国保险公司,如今已成为中国领先的外国保险公司。成功绝非偶然,我研究了中国市场,建立了强大的人脉关系,并开始领会与中国打交道的不成文规矩。
有三个教训值得一提。首先,我们应当抵制诱惑,不要采用“公开交际策略”。中国人在公开场合总是讲客套话,而他们最直接、最坦率的言论只在私下会面中才会说。在北美和欧洲,我们的做法恰恰相反———在公开场合立场鲜明,而在私下谈话中表现得“灵活变通”。中国则不是这样。
其次,互惠互利是必不可少的。彼此都必须承认对方的利益。例如对优尼科的竞购,说明中国需要确保它的能源供应,并渴望用它庞大的外汇储备谨慎地进行一些投资。这两个目的本身都没有错,我们必须小心,不要认为普通的商业交易也具有邪恶的动机。
最后一点,要有耐心。美中关系正在高速拓展。在10年时间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已从350亿美元激增至近2000亿美元。中国人学得很快,但还需要更多时间来进行根本的改革。我深信,再有10年时间,我们将为中国所取得的进展感到震惊。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解决那些影响国家核心利益或价值观的问题。但我们不应让行进路上的颠簸,使一项至关重要的双边关系偏离正道。
与大多数民族和大多数国家的人民一样,中国人民对真诚、礼让、尊敬和传统的交往礼仪,会作出反应。而面对装腔作势、威胁或伪善,他们则不会应答。他们希望与那些关心中国及其人民、付出同时也索取的人和机构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