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北京保险业共实现保费收入347.4亿元,同比增长1.3倍。新增9家经营主体,其中中外合资6家、中资公司3家。这是来自7月21日北京保监局新闻通气会的信息。
据介绍,截至6月底,共有15家保险法人公司(含4家外资法人公司)将总部设在北京,在京保险分公司有34家,其中财产险分公司11家、寿险分公司20家(含10家外资寿险分公司)、外资再保险分公司2家、政策性保险公司营业部1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10家,兼业代理机构5300多家,从业人员5.1万余人。
数据表明,北京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财产保险。在347.4亿元保费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34.9亿元,同比增长1.3%;人身保险保费收入312.6亿元,同比增长1.7倍,在总保费中占比89.9%多。截至6月底,北京保险企业共为全市805.1万人次提供了约2.1万亿元的人身及意外保障;为奥运场馆建设、大型项目、155万多个企事业单位、家庭及其经济活动提供了3.3万亿元的财产损失保障和责任风险保障。1-6月,累计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35.9亿元。今年5月,北京突发雹灾,有2.9万辆保险车辆受损,3300亩西瓜、200亩果树严重受灾,保险企业进行了及时施救、快速理赔。
北京保监局副局长朱艺认为,北京寿险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竞争方式由单一规模竞争逐渐转向内含价值、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竞争,产品结构调整的效果逐步显现,销售方式和渠道更加多元化,这将有利于寿险公司更加健康地发展。产险公司的经营理念有所转变,加强了内控管理,拓宽了竞争领域,产品创新力度加大,行业内合作意识有所增强。最具体的体现,今年5月,在京各产险公司联手,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车险服务承诺》。
据朱艺介绍,作为保险监管部门,北京保监局在引导保险企业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谐社会构建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面启动了保险行业全方位服务“三农”的“农保工程”,已经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意见》,并和市财政局、农委等部门合作,借用保险企业、保险中介机构的力量,就北京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进行调研。
责任险一直是北京保监局重点关注的领域。经过沟通,去年年底,北京卫生局发文,在北京推行医疗机构强制责任险,今年上半年运行顺利,效果明显,有效地减少了医疗事故的发生。朱艺说,今年将协调推动强制公众责任保险地方立法和执业责任、承运人责任、物业责任等责任保险的发展。
据朱艺透露,下半年,保监局将进一步引导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销售渠道、服务手段的创新,落实《车险服务承诺》,建立监督考核机制,适时出台《北京保险行业诚信建设指导意见》,建立销售误导专项巡查机制,重点治理欺诈误导、理赔难等问题。上半年,北京保监局已经对4家违法、违规保险机构作出处罚。下半年,将更加注重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改变以往均匀着力、凭经验监管的模式,推行、落实《北京保险公司分公司分类监管办法》,将根据总公司偿付能力、依法合规情况、服务质量、财务状况、内控制度有效性等5类指标,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为保险公司打分、评级,将保险公司划分为A、B、C三类,对不同类别公司实施差异化、有针对性的监管。据悉,北京保监局是保险业推行分类监管的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