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一年的平安银行在上海正式挂牌,意味着平安集团已经成为涉足保险、信托、证券和银行四大金融领域的金融控股集团,这无疑圆了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长久以来建立平安金融控股集团的梦想。
此前,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已经率先步入金融控股集团行列,金融控股公司成为中国金融企业从分业经营迈向混业经营的普遍趋势。但有关金融专家指出,中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目前明显滞后,他们担忧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一些空白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混业经营新支柱
此前,平安集团旗下已拥有保险、信托、证券等分支机构,与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这两艘中国金融的“航母”相比,平安集团欠缺的就是一家属于自己的银行。
2003年12月29日,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平安集团通过旗下的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一起,正式获准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后更名为平安银行)100%股份。
收购结束后,平安信托又出资2300万美元收购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持有的23%股份,平安集团借此拥有了平安银行73%的股权。
7月5日,平安银行正式挂牌。平安集团成为继光大集团和中信集团之后,中国的第三家金融控股集团。
在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看来,此前平安集团旗下尽管有证券和信托业务,但在业内的影响力不大,如没银行的加入,真正的金融控股集团优势无从发挥。平安银行的问世将是平安保险打造金融混业平台的新支柱。
大势所趋
有专家认为,以保险作为主营业务的平安集团,进军混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
目前,中国保险业最直接的压力来自于外资同行。在低利率时代,面对实行混业经营的外国保险公司的强有力竞争,中资保险公司正试图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以突破金融分业框架并寻找生机。
不仅平安集团,新华保险、太平洋保险等都在酝酿成立金融控股集团。在他们看来,这有利于保险公司抛弃历史坏账、补充资本金、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并广开财源。
监管亟待法制化
一些金融研究专家认为,金融控股公司已成为中国金融企业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但中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明显滞后。
迄今为止,中国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规对“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集团”下过严格定义,更没有相关的法律监管条文。
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设置了“金融控股与市场交叉风险处”,将金融控股公司纳入监管范围,以监控因其引起的市场、信用、利率等风险,以及因其组织架构性的特殊可能带来的风险。
这是中国目前对金融控股公司所采取的唯一监管措施。
业内认为,这种监管措施远不能满足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控需要。在他们看来,金融控股公司对金融系统的威胁有目共睹。
去年爆发的新疆德隆集团资金链条断裂就是现实的例子。业界认为,德隆爆发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德隆类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和多元化经营策略的失误。
有关专家指出,金融控股公司产生的问题主要源于纲领性制度的欠缺,制定金融控股法案显得极为迫切;在制订法案的同时,应切实考虑加强监管的措施,然后再确定金融控股的发展方向;在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方面,应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
平安集团金融控股发展历程
○1988年于深圳蛇口成立,最初只开办财产保险业务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1994年引入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为战略投资者,开展寿险业务
○1996年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和平安海外控股公司成立
○1997年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引入汇丰集团为战略投资者,成立平安人寿和平安财险
○2003年正式成立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平安银行成立
○2004年6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