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性是一个政党能够走在社会发展前列、带领社会前进并为全社会做出榜样和表率的一种特质、素养和能力。 党的品格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行动来展现,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党的伟大事业是由无数具体工作推动的,党员应在具体工作中实践党的品格,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吴焰 一个人,有个人的性格;一个民族,有民族的性格;一个政党,也有政党的品格。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品格是什么?这些品格如何体现党的先进性?以下通过党的理论品格、政治品格、立党品格、组织品格来论述。 党的理论品格 1.什么是党的理论品格 党的理论品格,就是指党坚持实践标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重不断根据客观实际发展自己的指导理论。与时俱进正是这种品格的高度概括。党的理论品格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实践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积极投身革命实践,并在革命斗争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革命面临的实际问题。1922年1月,《先驱》的发刊词明确提出,必须“努力研究中国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并以此为“第一任务”。为了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通过深入的社会实践对中国社会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努力克服马列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实践为标准,对文革的错误进行了彻底纠正,并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坚持不懈地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注重在实践中提升认识、积累经验的生动体现。 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也必须适应实践变化的需要,不断更新发展。实践性,不仅体现在我们党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还体现在我们党重视和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社会实践。可以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就是一个伴随实践而进行的理论创新过程。 第二,批判性。实践性使我们党具备了批判的能力,以保持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恩格斯晚年说过一句名言:“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党的理论品格的批判性,首先是批判性地借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在革命斗争的主要力量、斗争的重点、目标和方式上,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有着极大的差别。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中国国情作了深入分析,指出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在农村,主要发动对象是农民。 第三,开放性。党高度自觉地接受、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使得党的理论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党的理论发展史告诉我们,它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在不断解放思想,吸收历史上和同时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方面积极推进改革,另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注重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经验和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成果。正是这种开放性,才有了今天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才有了中国国力的显著增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2.与时俱进是党的理论品格的高度概括 与时俱进这个理论命题,是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纪念党成立8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句话是对党的理论品格的高度概括。 把与时俱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品格,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个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与时俱进,也就是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就在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基础上,将与时俱进的品格由党的理论层面扩展到实践层面及其他所有层面,也就是将与时俱进提升为作为我们党的基本品格。 3.党的指导理论的发展脉络充分展示了党的理论品格 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我在新疆博乐市工作时,当地是产棉区,但由于当时某些领域的计划体制还未完全改变,国家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企业和地方政府对棉花经销没有自主权。当地的棉纺厂不能就地收购本地产的棉花,有时反而要从几百公里外的乌鲁木齐调运棉花。这表明,僵化的计划经济会对经济运行效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许多经历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人对此都有十分深切的体会,因而也会深刻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坚持的长期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历史表明:党的指导理论的发展史,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的历史。党成立以来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党的政治品格 1.什么是党的政治品格 党的政治品格就是共产党人始终抱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真正把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无论逆境或顺境都能坚定不移并且脚踏实地地去追求真理。《党章》第二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员必须……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就是党的政治品格最鲜明的体现。 理想信念反映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求,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古往今来,凡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往往都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成就一番事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这一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来源于对国情的认识,来源于由此产生的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共产党员有了这种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就能够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也就有了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前提。 2.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献身精神体现了党忠贞不渝、矢志不移的政治品格 在党的历史上,无数党员忠贞不渝、矢志不移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了党的政治品格和共产党人的气节。 革命先驱李大钊面对绞刑架,发出了“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夏明翰烈士临刑前,挥笔写就了成为千古绝唱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就是理想信念的力量,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气节。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己的政治品格,具有一种悲壮的色彩,而这种悲壮的色彩又铸就了理想的光芒。例如黄克诚同志。大革命失败后,他四处奔波,寻找党组织,再次“用头颅和鲜血验证自己的信念”。建国后,他有18年是被打击迫害、被监管的,但他从未因个人的屈辱而丧失对党的信念。能够超越自我,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看待和评判大是大非,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基石。 3.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愚公移山精神体现了党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政治品格 1945年6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他指出,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党的一大时,我们党仅有6个共产主义小组,50名党员,但却能够洞穿社会发展的历史,发出了推翻三座大山的誓言,并前仆后继地为之而奋斗。党通过辛勤的工作,渗透到工厂、农村、学校组织动员广大民众,使其认同自己的主张,并主动追随自己。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对民众辛勤的启迪和引导,使得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新中国》这部政论片中,重现了建国之初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很快使国家转入正轨,进入蓬勃兴旺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与我们党对群众的思想启迪和组织发动分不开。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才使我们党能够克服千难万险,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走向成功,走向胜利。 4.修正错误的自觉性和彻底性体现了党光明磊落的政治品格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总是坚持光明磊落的政治品格,自觉地发现自身的错误,并彻底地加以改正。 1927年,由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致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在革命紧要关头,192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总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同时批判了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明确了新时期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的正确领导,使中国革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党中央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彻底修正自身仍存在的错误,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领导全党进行了延安整风运动。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党对“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自我纠正运动,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对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后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了正确地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党在指导思想方面的正确与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历史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和肯定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的地位。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党这种正确认识并自觉修正错误的精神,以及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彻底性,充分体现了党光明磊落的政治品格。 党的立党品格 1.什么是党的立党品格 党的立党品格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章》第二条还强调:“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鲜明表明了党的立党品格和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2.中国共产党立党根本思想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中共二大在《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从立党角度提出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我们既然是为无产阶级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即要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毛泽东同志认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他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邓小平同志在阐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含意和任务时指出,“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在新的形势下,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 2003年2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出了“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员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3.广大党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党的历史上,许许多多优秀党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焦裕禄为了尽快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带领全县人民进行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最终累倒在工作一线。孔繁森情系藏族同胞,长期在西藏工作,视少数民族同胞为骨肉,最终以身殉职,倒在他所热恋的雪域高原,实现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誓言。郑培民立志“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恪守“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而不是享清福”的信条。牛玉儒坚持做官不谋私利、一心只为老百姓,用自己的一生履行着共产党人的誓言。这些例子数不胜数,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品格。 党的组织品格 1.什么是党的组织品格 党的组织品格就是指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具有严格的铁的组织纪律。政党的先进性必然表现为组织功能上的先进性,我们党组织功能的先进性可概括为我们党是由理想信念而凝聚起来的先锋队,建立有铁的纪律和严格的组织制度,根植于人民群众中,具有牢固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的根本组织纪律。民主集中制要求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求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全党行动的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要求加强组织性纪律性,遵守党的纪律,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2.党为何要坚持铁的纪律 我们党是一个纪律严明的政党,是靠共同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党的纪律集中了全党的意志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维护党的纪律,就是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证明:党什么时候纪律严明,什么时候就会步调一致,党的事业就顺利推进;什么时候纪律松懈,就会力量涣散,丧失战斗力,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 1937年9月,毛泽东发表了《反对自由主义》,揭露了自由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分析了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他还为我们党提出和确立了一系列纪律,为军队确立了“党指挥枪”这一最高政治原则即政治纪律,从而确保了党和军队的团结统一,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纪律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反复强调:“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最重要的就是全党服从中央”。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针对党的纪律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如果没有严密的纪律,就不能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党的纲领、路线和任务的实现。” 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认真落实这一要求,对于贯彻党的路线、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各项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民主集中制执行好坏直接影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 邓小平同志指出:“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我们党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挫折,包括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文化大革命,都同没有真正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息息相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只有正确执行民主集中制,才能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才能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集中全党智慧,保证党的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