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特区报
昨日,华联综超与中孚实业股改表决完毕,标志着第二批股改试点已经“收官”。然而,与此相伴的股改“寻宝”行情也在本周骤然降温。
由“填权”到“贴权”
最近一周以来,股改“寻宝”行情被推到了极致地步。其一,股改预期让上海本地股 “高烧不止”,如氯碱化工、轮胎橡胶自7月18日拉升以来,最大涨幅竟达156.15%、167.16%,成为整个市场“寻宝”概念的风向标;其二,受“绩差公司股改须与重组相结合”的预期影响,ST板块最近整体走强。领头羊当属ST丰华,该股自7月26日以来,经过18个涨停,昨日收于5.09元,从此轮上涨的最低价1.91元算起,涨幅高达166.49%,究其原因,除了业绩增长外,更主要的推动力还是来自于股改对价的预期;此外,受“中小板10月底有望完成股改”消息的刺激,最近该板中尚未股改的40只个股整体走强,自7月底以来的最大涨幅普遍超过40%,明显高于沪综指同期19.62%的最大涨幅。
真可谓“花无百日红”。G七匹狼、G卧龙于本周一、二相继填权,市场一度预言G股板块将现“填权热”。然而,本周三,“填权热”很快便为“贴权热”所代替:当日,G申能复牌下跌22.78%,实际涨幅1.87%,次日收于5.87元,比自然除权价下跌了0.02元,成为首只贴权G股。昨日复牌的G人福,自然除权价为3.64元,但昨日最低探至3.1元,收于3.29元,首日贴权9.62%,成为首只复牌当日便贴权的G股。此外,目前跌至贴权边缘的G股还有G海特、G金发、G苏宁、G风神、G华海等。
G股缘何贴权
G股由从“填权热”向“贴权热”的演变,确实来得太快。这是否表明贴权G股的品质相对要次一些呢?倒未必。其实,目前来看,凡“变身”G股,股价总有一涨,或“变身”前,或“变身”后。贴权G股就是涨在“变身”前,如今贴权,也是因为当初抢权行情提前消化送股利好所致。如G申能是6月17日被宣布为第二批股改试点公司的,但该股6月6日至17日的累计涨幅是25.57%,而同期沪综指的涨幅为7.1%,显然,机构已提前“偷食”G申能的股改利好。
与此相类似的G人福,其股改利好虽未被机构提前“偷食”,但“变身”G股前的炒作,透支了复牌首日的上涨空间。8月4日以来的新G股热,让一些尚未停牌的股改试点股大幅拉升,G人福8月4日、5日连涨两天,涨幅达15%,而其自股改方案出台至8月6日停牌,涨幅竟高达32.02%。要知道,同期沪综指涨幅仅3.92%。
让股改信息对称起来
眼下,股改概念股鸡犬升天的景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仿佛只有G股板块的图穷匕见。因此,有投资者开始叹曰:“何必都去挤‘G股’?”其实,股改对价中的赚钱效应,是不因一时的贴权效应而抹杀的。据统计,在6月17日宣布成为第二批试点公司时,42家试点公司流通市值合计795.17亿元,截至8月17日,这42家公司的流通市值(含对价股份,不含受限制流通股)为882.79亿元,加上派现方面的对价17.08亿元,试点公司流通股股东持股价值增值104.7亿元,增值幅度为13.17%,而同期大盘涨幅仅为5.67%。股改对价引发的赚钱效应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股改“收官”之际,大盘出现回调也非偶然。此轮G股热中,长电、宝钢、广州控股、中化国际、上港集箱等一批对价的股改方案均获高票通过,下一步大规模股改能否维持10股送3股的平均对价水平,已成市场的一大隐患。此外,大规模股改一触即发,市场增量资金能否“顶住”对价股引发的扩容潮?再融资何时重启,“新老划断”何时开闸,随之而来的扩容压力有多大?等等,大量获利盘不得不落袋为安。
当然,支持大盘长期走好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管理层拟动用近1000亿资金拯救券商、银行号基金约有1000亿元入市、保险公司也有1000亿资金可以投资,加之大量游资齐向股市聚集,社保资金获批直接购买A股……种种迹象显示,深沪股市资金面已进入多年来不曾有过的宽松时期。无怪乎“空头司令”中金公司也变了口风,认为“股改不完成,就有行情”。
看来,股改行情还会再现。问题是,股改行情的复杂性与信息不对称有关,如何最大限度地封杀机构“偷食”股改利好的空间,让中小投资者不为股改信息不对称所伤,已成当务之急。
作者:向长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