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浙江频道8月20日电 (翁璟 孙金霞)由于制度设计、运行管理方面的缺陷,加上人口、就业、老龄化高峰的出现,浙江养老保险基金将遭遇"支付危机"风险。
由浙江省政府牵头、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和澳大利亚世界养老保险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对现行的养老保险政策不作任何变革,全省养老保险基金10年后将收不抵支,出现"支付危机"。
浙江省于2001年率先全国实施了"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养老保险参保办法。"双低"政策的推行,把众多在城镇私营企业务工的人员纳入了社会保障网,使全省养老金收支状况大为改观。但是近几年的情况表明,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不容乐观。据专家测算,到2015年之后,基金将大幅减少。
据专家分析,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危机"的原因主要有:
个人账户"空账"风险严重。据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到2003年底,全省个人账户规模为318亿元,且每年以80亿的速度递增,而现有结余只有200亿元,可用基金和个人账户规模所需资金的缺口越来越大。
基金没有实现有效增值。2003年度浙江省社保基金决算情况显示,基金存量逐年增加,支付能力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基金的平均回报率只有2.09%,实际净回报是负数。
扩面任务依然艰巨。目前浙江养老保险覆盖面仅是在企业层面,远没有覆盖所有应参保人员。到2003年底,全省有1800万非农从业人员,但实际参保人数仅为594万人,大量民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游离在养老保险"安全网"之外。
双轨运行显现弊端。一方面,不同性质企业的费负不均衡,国有企业在费负上要高出民营企业近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如果统筹层次提升,"双低"政策将导致部分统筹地区钻政府的空子,扩大低水平缴费实施范围,这将造成社保基金提前流失。
除了上述因素,省长吕祖善在一次全省性的会议上还指出,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将直面来自四大"高峰"的压力。
一是人口高峰。虽然浙江的生育率连续多年走低,但人口基数庞大,已超过了4700万人。
二是人口流动高峰。浙江已成为劳动力输入大省,每年进入浙江经商务工就业的超过40万人。
三是就业高峰。不包括外来人口,目前浙江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900万,在总就业人口中占29%,按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这个比例必须降到15%,这意味着浙江本省就会有400万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出,进入二三产业。
四是老龄化高峰。目前,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数13.9%,而其中又有13.9%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600万,领取养老金人数为134万。到2030年,全省65岁以上老龄人口在总人口数中的比例将达到30%。相对于缴费人数,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大量增加,基金的负担将大大加剧。
针对基金"支付危机",这个合作研究项目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促进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在确保养老金发放的基础上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统筹基金可通过协议存款,委托存款和购买国债的组合方法将基金回报率提高2个百分点;个人账户基金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由省政府组织进行存款以外的投资性运营;积极推行企业年金制度,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据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院院长陈诗达介绍,这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在细化之后,直接运用于省政府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