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为大。”——《管子·度地篇》
七八月间,“海棠”、“麦莎”接踵而至。“两风”合计,温州财险共接到12000多件报案,报损达7.55亿元。于瞬间,千堆财富泡在了水里。
有人说,2005年,温州财险的天灾之年。
还有人说,2005年,温州财险的人祸之年。
人祸至少有三。
其一,祸自气象“愚报”。
“海棠”来临之前,温州某地气象台还在到处预报150毫米的雨量,直到后来看到温州市气象台破天荒地首次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后,才猛醒过来,赶紧随了大溜,把雨量上到了300毫米。
即使上到了300毫米,还是跟大部分地区600毫米的实际雨量相差甚远。
气象部门的重大失误,把财险公司害得实在够惨。
比如企财险。众多保险公司灾前精神抖擞,纷纷扑向重点“水患”企业,当了好几天的“监工”,有的甚至睡在那里,忙着张罗,指哪儿搬哪儿。
一个原则:怕水的玩意儿,一律架高,标准就定在300毫米。也有保守一点的,提到350毫米。
可结果,根本不是那么回事,500毫米的雨量让已经未雨绸缪的保险公司防不胜防,目瞪口呆。
乐清粮食局仓库门前的挡板就是受了这样的愚弄,高过它至少10公分的洪水至少笑话了它3天,直到退去。
再如车险。单拿“海棠”算账,全温州就有7119辆汽车陷于汪洋一片。不少遭了没顶之灾,成了潜水艇。人保乐清支公司甚至请了专业潜水员,费老鼻子劲,才得以把一辆辆名车引渡出来。
其二,祸自城市“鬼画”。
台风暴雨,温州人见得多了,至少比冬天下雪多多了,根本不用有侥幸心理,几乎年年都有。
可像今年“海棠”这样的台风暴雨,大部分温州人还是长了见识。见识不在风大雨大,而是积水愣是退不走。
能让好几个城镇在水里泡上三四天,这在10年前的温州,还是天方夜谭。水利发达、泄洪迅速,一度是让温州百姓引以自豪的事。
什么规划?!简直就是鬼画!温州某保险专家的一句快人快语激起掌声一片。
乐成镇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对海,地势原本像把躺椅,每遇暴雨山洪,顺着椅子东去,泄洪并不困难。可这些年规划部门盯着对海的东边修了好几圈的环路,生生地把躺椅改装成了脸盆。
加上一些乡村素来有开发搞活、填河为路的时尚,一些抚育了乐清百姓几百上千年的母亲河就此成了地下阴沟,甚至销声匿迹。
8月10日,浙江省防汛防旱指挥部率各路专家来到乐清市,实地查看了虹桥流域和乐成流域的防洪设施。
调查之后,专家组重重地撂下一句话,两次台风给乐清带来巨大灾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影响了城市的防洪排洪。
对于温州各地的城市规划决策者们,这样一句措辞严厉的话还不至于会影响到他们的个人前途。想象他们的“痛定思痛”,也许是言重了。
但对于为城市“鬼画”买单的温州保险公司来说:不仅要痛定思痛,而且还痛不敢言——那是何等的窝火。
其三,祸自自身“没有保险”。
这次温州保险赔那么大,怨不得人家,因为你管不了人家。从根上说,赔就赔在自身的风险控制太差,没给自己上保险。温州一位保险界老前辈的这么一句,足以让正闷着一肚子怨气的温州保险人清醒一阵。
这回很多出险的企业原来都是老人保时期的“黑名单”成员,老早就被界定为属于“凡保必赔”的主。可现如今,随着市场主体数量的膨胀,那些自身风险内控能力强的优质保户早已被分得差不多了。
由于谁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强项可以拿得出手,价格成了惟一的杠杆。谁的费率低,谁就能占领一个较大市场份额,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几乎成了硬道理。
为了拉客户,保险公司们只能纷纷降低费率,导致费率与保额严重不匹配。现在,保险公司们心里只惦记着圈地的事,赚不赚钱明天再说。
托了价格大战的福,本来万人嫌的“黑名单”也得以咸鱼翻身,反倒成了众多新老公司眼睛盯得发烫的万人迷。
在两阵台风扫过之后,温州保险市场乱相,因此变得愈发醒目。
一位喊了20多年建立台风保险机制的保险精算专家,最近不再喊了,几天前留给笔者两句话:
给天灾做精算——难。
给人祸做精算——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