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我国保险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一年,是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的一年,也是积极进行各项调整为今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积蓄能量的一年。保险业把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以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树立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观,很好地把握了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为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2003年的中国保险业依旧保持了近年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保费收入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保险总资产达到9000亿元;保险市场进一步扩大,主体迅速增加;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外资公司的加速进入以及经营区域和经营限制的进一步放开,使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无论广度和深度都前进了一大步;保险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保险的各项功能充分显现,特别是2003年初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保险业表现出的“服务大局、勇担责任、团结协作、为民分忧”行业精神,更加提升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 在依旧保持的快速发展势头下,保险业的改革以及调整则更为引人注目。基于持续协调发展以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统一的要求,保险公司2003年不论是在经营策略上还是在业务结构上都进行了积极的调整。这种调整是伴随着发展同步进行,并贯穿于整个2003年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 三大国有保险公司圆满完成重组改制以及人保财险和中国人寿的海外成功上市,不仅标志着2003年保险业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目标的圆满实现,同时也是保险业2003年改革与调整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三家国有保险公司顺利完成改制,并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会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各自公司今后的发展,不仅在风险管控、经营策略、利益导向、产品结构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将会对整个保险业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深远影响。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成功,突破了多年来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体制“瓶颈”,为今后的保险业改革与发展打开了通道。国有保险公司通过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培养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体制保证。 以车险改革为主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与实施,则构成了2003年保险业在业务结构、经营策略、市场定位等方面改革与调整的主线。调整体现在保险业发展过程的方方面面。不仅平安、太保、华泰、人保等“老”公司在主动自觉地进行调整,就连一些新进入市场的保险公司也在抢占市场份额、提高社会影响的同时积极并且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经营方略。产险市场上,这种调整从产品结构到考核标准,从管理机制到营销方式,无处不见。寿险市场上,各保险公司对自身业务结构、偿付能力、管理标准等也更加重视,并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进行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变化的调整。产品设计开发以及服务更加细化和差异化,更加注重保险保障功能的回归。调整的结果就是,绝大多数公司不再片面地以保费规模来作为竞争和考核的标准,而更加重视业务品质、持续发展能力;不再注重一时一地的市场占有,而更加重视公司的品牌以及客户的忠诚度。这种在意识上的转变,虽然有些是自觉的,有些是被市场逼迫的,但其结果都为营造一种健康、稳健、长久的发展环境奠定了基础。而这种环境从前并不被人们所重视。 有专家分析,贯穿于保险公司经营战略、管理方式、产品开发以及业务结构中的不断调整,不论是来自自身的认识,还是来自外部竞争的压力,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经营风险的有效控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追求一种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模式,将我国保险业在做大的同时做强。因此这种调整必将会对我国保险业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今后我国保险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种调整2003年还只是个开头,在今后的保险业发展过程中还将继续深化和继续。 做大做强保险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业务质量是2003年保险业改革和调整的主要目的与动力,人们认识到,“发展不仅是业务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结构的优化和质量与效益的提高”。这种在发展中的积极调整,观念的转变是其重要基础。要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就必须要以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将保险业在做大的同时做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保险业的各种功能,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003年的保险业是在快速发展中积极进行改革与调整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一年。这种改革和调整为保险业做大做强初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影响必将惠及今后保险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