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中国保险业历史上与媒体亲密接触最多的一年,而2004年将是中国保险业扛着效益大旗竞争、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 又一个上市融资年 按照最近标准普尔发布的报告,面对高速发展的保险业务,资本金不足已经成为中国保险业的瓶颈,而“增加资本金最有可能的方式就是上市”。 2003年11月,中国人保在香港上市,创下香港今年以来的招股纪录,实现了保险公司上市零的突破;12月,中国人寿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成功融资35亿美元,创下2003年度全球资本市场融资纪录。 2003年称得上名副其实的保险公司“上市年”。 2004年将是又一个保险企业上市融资年。 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总经理戴凤举日前表示,2004年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的三个子公司要积极创造条件,陆续规范上市。而已经开始盈利的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一两年内有望上市。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积极筹备赴港上市,业内乐观的估计平安会在上半年实现上市。此外,据统计,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等7家中资保险公司早已完成在国内上市的辅导期,预计今年保险公司现身国内A股市场不会有太多悬念。 真正扛起效益大旗 2003年末,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这两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募股,得以补充资本金,扩大承保能力。另有平安、新华等保险公司也有望于2004年圆上市梦。成为公众公司后,保险公司将不得不琢磨如何向投资者交出真金白银的成绩单。 国内保险企业“重规模,轻效益”的痼疾近年来一直为人所诟病。保监会下力气整顿,业内专家频频呼吁,但效果并不明显。 问题出在绝对的市场占有率上:中国人保占了财险市场70%的份额,中国人寿占了寿险市场近45%的份额。以高集中度的财险市场为例,中国人保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优势,与中小保险公司竞争时经常采取低费率策略,从而导致整个财产险市场盈利水平较低。中国人寿也一样,业内人士称之为“大公司决定市场”。 上市之后的2004年,中国人保与中国人寿能否交出一份让国际投资者满意的成绩单是众人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保控股公司总经理唐运祥日前公开表示,人保最关注的是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人保将降低经营成本,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 行动上,人保正在调整其低费率政策。近日人保北京分公司将车险保费平均上调百余元。目前其它保险公司还没有调高费率的明确表示,但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人保涨价,必然会产生整个财险市场的调价联动效应,这有利于带动整个财产保险市场效益提升。 同理,更多保险公司上市将有助于保险业真正扛起效益大旗,由此,整个中国保险业的盈利水平和市场运行秩序将得以好转。 投资渠道期待更宽 据保监会最新统计,2003年1至10月,全国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为3228亿元,同比增长29.9%;截至2003年10月31日,我国保险业总资产已经达到8319亿元,同比增长37.9%。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表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不成问题,问题是保险公司将如何用保险收入进行投资。 压力来自于迅速增长的保险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累计的保险责任迅速膨胀,保险公司不得不将保费收入更好地用于投资以增加收入。 困扰保险业多年的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保费收益率低的问题在2003年取得一次实质性的突破。2003年6月,保监会保监会放宽了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的比例和范围限制。 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闸门开得还不够大。目前,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占到保险资金运用总额的70%以上,保险公司仍承担了较大的风险。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工作座谈会上,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宪章建议国家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他说:“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保险资金迅速增加,但目前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依然狭窄,这严重地影响了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强和投资风险的分散。” 王宪章说:“这次上市路演,国外许多机构投资者对我公司的资金运用,以及上市融资回来的资金怎么保证给股东一个好的回报的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因此,我们希望国家进一步放宽投资渠道,如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按揭贷款、发行长期债券以及股票直接投资等方面加快开放进程”。 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已相继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力图通过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模式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华泰等保险公司也正在积极申请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万事俱备,只等政策东风。 集团经营体验混业 没有人不知道,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新修改的商业银行法就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留下了空间。 在新商业银行法颁布后两天的12月29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旗下的平安信托投资公司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分别宣布,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平安信托和汇丰银行分别以不超过2000万美元的资金,正式获准收购福建亚洲银行100%股份,双方各占50%股份。这是保险业首次成功间接收购银行。至此,平安保险成为银、证、保、信托齐全的金融集团。 保险公司真正实现其保险业务与银行以及证券业务的混业经营还比较遥远,但是在集团公司的框架下进行产寿险的小混业经营还是可行的。 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上市改制时,各自组成了保险集团公司。12月22日,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在北京挂牌开业,集团公司下设立了中国大地财产保险、中国财产再保险和中国人寿再保险三家股份有限公司,此举揭开了我国再保险业集团化经营的崭新一页。另外,中国人寿近期也表示,在加强寿险主业的同时,加快集团化和综合经营的步伐,包括着手开展财产保险、保险中介等业务。2004年,众保险集团将初次体验混业经营。 对外开放竞争升级 保监会在2003年12月11日颁布了关于履行有关入世承诺的第59号公告,允许外资财产险公司经营除法定保险业务以外的全部非寿险业务。同时,增加福州、厦门、宁波、沈阳和武汉5个城市为保险业对外开放城市。至2003年底,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在内的近20个城市已对外开放。 虽然一些外资公司在迅速扩张时自乱了方寸,一些合资公司中外双方在管理上缺乏协调,但外资保险公司迅速的成长还是引人注目的。 从市场份额看,外资公司的增长率是可观的。在上海、广州等对外资较早开放的城市,外资保险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以广州为例,一项统计表明目前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外资市场份额已达到15%,其中,友邦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超 过了5%。 按照中国入世在保险业的承诺,在2004年12月11日后,外资将介入寿险团体业务,专家指出,企业年金市场将是外资公司最为关注的市场之一。显然,作为寿险行业中最丰厚的一块蛋糕,随放开日期的临近,团险业务领域将是中外保险公司最大的争夺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