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2月9日至2002年7月17日,22家外资保险公司的30家代表处撤离中国。这一现象近日被个别媒体描述为外资开始看淡中国保险市场。 然而,本报记者连日来的追踪采访却发现,30家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的撤销原因错综复杂,但没有一家表示看淡中国市场。 英国保诚表示:合资公司已成立多年,办事处作用消失。 完成使命寿终正寝 英国保诚广州代表处、美国安泰广州代表处、荷兰保险大连代表处及加拿大宏利深圳代表处4家出现在撤销名单之内让人震惊。因为这4家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的知名度较高,而且全部都已经设立了合资保险公司。 仔细一问,原来撤销的背后是故事——合资公司已经成立并运作良好,代表处的“敲门砖”功能寿终正寝。 加拿大宏利人寿保险公司方面昨天接受本报采访时称,它们早在1996年就已获批设立合资保险公司,随后其在华的5家代表处逐步被撤销,仅剩下北京代表处仍在继续运作,其余的都已“退休”。据透露,宏利人寿的合资公司上海中宏保险已在广州筹建分公司。 由英国保诚和中信合资成立的信诚人寿保险公司昨天也表示了同样态度:合资公司已成立多年,代表处作用消失,代表处人员基本上并入了信诚人寿。 荷兰保险与美国安泰同属ING集团,它们的情况也基本上一致。 另悉,美商联邦产物保险、澳大利亚维信保险和韩国三星火灾海上保险的情况也与此有关,但未得到核实。 受母公司重组影响 另外,母公司的重组对保险业的打击也波及到外资保险公司驻华代表处,日本保险公司尤为突出。 三井海上火灾保险公司和住友海上火灾保险公司2001年2月14日宣布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对海外代表处进行了大规模清理。三井砍掉了3家驻华代表处,而住友则砍掉了2家。 日本火灾海上保险砍掉上海代表处也是出于同样原因。 业内推测,“9·11”之后保险业损失惨重,关闭海外代表处成了它们“壮士断臂”的重要策略。但记者试图联系部分在撤销之列的欧、美保险公司未能成功。 忍受不了漫长等待 瑞士人寿保险与林肯金融集团的撤离则与以上原因有所不同,它们的撤离主要是受合资牌照等待时间太长的影响。 今年2月,已经在中国驻扎了10年之久的美国林肯金融集团终于忍受不了漫长的等待,关闭了其在华的3家保险代表处,退出中国;而6月份,等待了5年的瑞士人寿相继关闭了京穗代表处。另外,对中国市场“水土不服”及全球战略转移,也是它们退出的重要原因。 两家公司的撤离反映了不少外国保险公司当前的心态,但更多的公司选择了继续等待。因为,已开业的合资保险公司普遍业绩不俗。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冯晓增日前透露,2001年外资和中外合资公司的保费收入已达到33.29亿元,占中国市场份额1.58%。如今,已开业的合资保险公司达34家,另外,19个国家的112家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199个分支机构。 一进一出,想杀进来的远远多于撤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