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5年是西部公司增强自身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于全国先进行列的关键时期。西部公司在机遇面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在发展意识和经营观念上有所突破;在理顺经营机制上有所突破;在人才建设上有所突破;在挖掘业务新的增长点上有所突破。 从整个金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21世纪是寿险业大崛起的时期。中国保监会在预测本世纪初中国寿险业的发展趋势时指出,未来5年我国寿险业增长速度将达到14%,到2005年全国寿险保费规模将达到1900亿元,占整个保险费收入的67%,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对正在致力于发奋图强的西部省区中国人寿保险业机构(以下简称:西部公司)来说,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良机。可以说未来5年是西部公司增强自身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于全国先进行列的关键时期。西部公司在机遇面前,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苦炼内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在发展意识和经营观念上有所突破 一是破除小富即满,小步即安的观念。近年来,西部公司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经济效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仅以广西分公司为例,保费收入从1996年4.3亿元发展到2000年的15.5亿元,年增长率达到34.5%,总规模翻了一番。单就速度来看,发展较快,这也仅属于拓荒阶段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在一些干部员工中就萌发了一些自满情绪,认为有这样的速度就可以了,甚至认为已赶上了全国水平。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公司指导思想上就产生了一些偏差,致使业务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拉大了与全国寿险业的差距。以2000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数字为例,保费收人为65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3%,社会人均保费是51元,如果按这两个指标计算,广西分公司保费应达到24.1亿元。这个差距应该说还是很大的。 二是解决发展的定位问题。对于“发展是硬道理”,大家是有所认识的,但一碰到具体问题,贯彻就不那么明确和彻底了。问题的关键是对发展业务的定位问题没有解决,有一个观点很流行,即商业寿险公司发展定位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于是把目标仅仅停留在为完成利润目标和业务任务的发展上。这样的导向是有悖于经济学理论的。因为利润的最大化既不能准确地说明获取利润与资本额(包括人力资本投入)的投入关系,同时也不能说明所获利润同所承担风险的关系。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做假账者有之,多列成本、搞帐外帐者有之,甚至出现泡沫保费、虚假保费,玩数字游戏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经营的困难,造成信息的不对称,甚至是虚假信息。而且容易滋生违规违纪行为,对保险资源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实际上,商业寿险公司应该把发展定位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包括企业的帐面价值、可持续经营人才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三是解决缺乏经营意识的问题。当前受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加上竞争日趋激烈,发展寿险业务难度相对加大,一些公司出现了靠贴补费用发展业务;高手续费做业务;“吃”责任准备金或冲减保费的做法。造成保险交易成本的无效膨胀,这实际上是对寿险事业的严重破坏,必须加以禁止,因此,在西部公司强化经营意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在理顺经营机制上有所突破 就目前而言,西部公司的负担较重,人多、包袱重、机制不灵活,特别是管理层次重叠,内设机构臃肿,机关人员过多,使得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体制,即建立扁平化的管理体制。 第一,打破行政区域机制体制,实行区部制。一个省级公司多则4—6个区部,少则2—3个区部,把地级分公司资源与力量进行重组与整合,这也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区部制实行后,全面压缩管理人员,充实业务一线。 第二,对县级支公司进行改革。撤消县支公司内部机构,只设置团体业务部、个人业务部,直属区部管理,使县以下的机构完全成为展业机构。对业务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差,发展潜力不大的县支公司只设置两个分部,由邻近的县团体业务部、个人业务部管理。县支公司对外可保留牌子,取消理赔权,实行财务报账制。 第三,着手后勤服务体系的改革。努力使机关后勤体系,包括食堂、招待所、车辆管理、后勤物业从机关中剥离出去,逐步转化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减轻负担,形成小机关、大业务、市场化保障的格局。 三、在人才建设上有所突破 一是要树立人力资本意识,重视人力资本的经营。人力资本是20世纪六十年代被广泛采用的一个概念,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由掌握知识、信息、技术等以人为载体的特有资本。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被看作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就国有保险公司而言,过去往往强调的是有形资本,实际上系统人力资本经营更为重要。尤其是作为人才匮乏的西部公司,如果人力资本意识不强,难免会流失人才,尤其是高精尖人才。要彻底摒弃那些“走了谁无所谓,地球照样转”的陈旧人才观。 二是要加快对人才资本的整合。从经济学意义讲,就是要盘活存量,疏通人力流动渠道,加快人才流动,减少人力资本的运营成本。当然,人才的流动,首先要保持水平流动,既包括西部公司内部人才的合理调整,还包括东、西部公司之间的水平流动。国有公司应抓住目前户籍制度进一步放松的机遇,鼓励东部地区的寿险人才到西部地区去创业,特别是要落实相关待遇,使东部地区的寿险人才到西部工作获得较东部地区的双倍回报,使东部公司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经营技术(包括信息)向西部公司扩散。当然人才的流动还需要包括职位升迁的垂直流动。总之,人员流动对盘活西部公司的人力资本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是实行特殊人才战略。西部公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才缺乏,主要是缺乏顶尖寿险人才。而要吸引人才,就必须采取特殊的人才战略。最近一段时间全国打响了人才争夺战。争夺什么?争夺的就是新知识、新潜力、新的增长点。西部公司必须从现在起制定战略,制订办法,用高薪、高待遇、高职位把人才吸引过来,包括海外人才。没有高投入就难得到高回报,这一点西部公司在人才资源管理上一定要拓宽视野,实现质的飞跃与突破。 四、在挖掘业务新的增长点上有所突破 当前,西部公司确实面临着较大的市场压力:一是西部地区宏观经济环境偏紧,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工作处于攻坚阶段,传统展业渠道梗阻,发展团单业务已越来越困难。二是市场培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具有保险意识的城镇人群的投保率呈饱和状态,而农村市场的开发尚待时日。三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空间受到挤压,要想拓展市场必须把“蛋糕”做大。 一是营销业务要再上新台阶。营销业务是新的增长点,已经被几年的实践所证明。在发展营销业务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西部地区必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迎头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一是要抓好增员,每万人社会人口中营销员应达到2人。二是抓好营销市场的培育,促进人力、保源及产品的合理配置。三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管理、激励和培养营销员队伍,不能采取行政命令式或管理自身员工的办法去管理营销员,要真正把营销员当成公司的主人,把公司的愿望化作全体营销员的愿望,进一步促进寿险营销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农村业务要闯出一条新路子。农村业务是发展寿险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2000年广西农村保费收入不足1亿元,在总业务中的占比不足6%,按农村社会人口计算,人均保费不到2元。而中部一个省2000年农村寿险保费在总业务中占比达到40%,总规模达到10.9亿元,农村人均交保费20.8元,是广西的10倍,按这个比例匡算,广西农村寿险保费应达到8亿元,即使按农村人均保费10元计算,农村寿险保费也应接近4亿元。由于发展农村业务的潜力和空间较大,特别是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纯农业人口比重的下降,农村具有寿险服务的广阔市场,更何况西部寿险公司在农村从事寿险业务还有一定的基础,许多乡镇都设有专职代办站。关键的问题是必须转变观念,用适合农村、农业、农民的方式发展业务,尤其是组合一批适合农村需要和方便农民投保的险种,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三是兼业代理业务要有新的思路和办法。西部公司经过中国保监会审批的兼业代理网点具有一定的优势。就这些机构本身来说,积极性很高。但问题在于,一方面没有开发一批适合兼业代理销售的险种;另一方面没有及时对代理机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具体指导,签完代办协议就万事大吉,等着保费入账,结果造成代而不理,代而不办的现象。关于兼业代理业务的突破,只要我们吸取工作教训,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具体指导,在兼业代理上早作准备,搭好架子,设计好险种,兼业代理业务一定会大有可为,一定能够在短时期内取得突破。西部公司应自上而下设置代理业务机构,专门负责对代理业务的管理,使兼业代理业务成为业务新的增长点,在促进西部公司寿险业务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