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人想要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这是已经被公认的对婚姻态度的表达。今天,借用“围城“的这个表达,说外资保险公司与中国市场的微妙关系 走出围城和将要走出的 2002年,对“洋保险”来说可谓一言难尽。好不容易等到中国加入世贸这一天,中国保险市场打开了一道门缝,“洋保险“们却因为各种原因,掉转身,撤离中国。 较早时候,美国林肯金融集团悄无声息地离开中国市场,时值登陆中国5年。 2002年6月,瑞士人寿(瑞士人寿保险和养老金公司)在北京和广州的两家代表处又相继关张,巧的是,瑞士人寿来华也是5年。 在2002年的这个冬天里,撤退的下一个又将是谁? 下一个是“格宁”? 虽然消息还没公开,但种种迹象表明,来中国7年之久的格宁保险公司可能就是撤出中国市场的“又一个”。格宁在中国保险监事会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提交营业执照申请,格宁保险公司总部决定撤出中国保险市场。 格宁保险公司是德国第二大保险公司,从1995年就在中国开设了办事处,德国格宁保险公司驻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德凯陆还是欧盟中国商会保险工作委员会主席。2001年,中国与欧盟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上最关键的一个分歧就是欧洲保险公司进入中国的条件,格宁保险公司参与了欧洲保险公司进中国的谈判,并得到了在中国进一步开展业务的营业许可证。但现在看来,似乎所有这些努力都没有了意义。 一年前,记者曾就外资保险进入中国作过一次采访,这位欧盟中国商会保险工作委员会主席曾对中国保险法草案提出过很多质疑。 几乎差不多一年以后,当记者再次来到格宁保险公司驻中国办事处在燕莎写字楼的办公室时,德凯陆正在默默地整理文件,这位首席代表虽然不是很情愿,但还是接受了采访。 德凯陆并没有直接回答关于公司决定离开中国的问题。他告诉记者:“我大学的专业是国民经济学,我当然知道一个国家为发展保护自己民族工业的必要性,特别是刚兴起的行业,比如保险。 “德国政府在60年代和70年代对煤炭工业同样也采取了保护措施,结果呢?整个鲁尔区笼罩在一片烟雾中,环境极度恶化,清淡颜色的衣服是没有办法穿的。德国政府每年还要拿出很大的资金来补贴煤炭的开采。如果当时从亚洲和美洲进口煤炭,质量要比德国的高,而价格都要比自产的低。到80年代,政府才意识到这种保护是没有积极意义的,这以后,鲁尔区的许多工厂才开始转产。现在鲁尔区环境已经非常好,位于鲁尔区的莱茵河河水也清了许多。我告诉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保护这个行业谁得到利益?这样的保护到底应该是多长时间?”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格宁在已经拿到开业执照后,仍然决定离开中国? 德凯陆:格宁保险公司在经营上的确遇到了大问题,也许您已经从德国媒体上知道,格宁的再保险业务很可能会被别的公司收购,情况可能还会更遭。“9·11”恐怖袭击以及频发的大灾难,让2001年整个保险业处境都很困难,德国最大的两个保险公司股票最近一直在狂跌,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资本能力也大大缩水,投资战略也需要重新考虑。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国际大背景,有没有中国市场的原因? 德凯陆:在中国开办保险公司成本非常高,在中国开办保险公司需要2亿人民币,2亿人民币对外资保险公司来说太高了,因为有国外总公司会承担分公司的一切责任;而目前一个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的营运范围只能在一个城市。虽然在WTO协议中有继续开放市场的条款,但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难道您不在乎它未来的潜力? 德凯陆:我这个中国代表要说服董事会继续投资是很困难的。面临同样选择的公司还有很多个,我们当时来中国正因为看中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几年后,市场准入的门槛也许会降低,到时候我们可能会再回来。采访那天是10月28日,欧盟贸易委员会主席拉米正好也来到北京,他与中国有关方面就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开业需要2亿人民币的门槛问题交换了意见。那天晚上,欧盟企业协会举行晚宴招待拉米主席,拉米向在座的欧洲企业代表通报此事情时,德凯陆就坐在离拉米3米远的座位上。 附:外资保险撤出中国备忘录 2002年春,“林肯”撤离 今年2月,已在中国驻扎近10年之久的美国林肯金融集团再保险决定退出中国,当时该集团驻华首席代表马浩德痛定思痛地说出四个原因:1.外资保险公司意识到中国的潜在消费者对保险的认识还需要时间。2.合格的保险从业人员数量有限,制约了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3.外资公司为节约经营成本,会控制外籍员工的数量,但培养当地员工,尤其是没有经验的员工需要花费很多时间。4.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在发育,寻找合适的投资方式以满足长期资本与负债的匹配方式,是各家保险公司面临的难题,这就迫使保险公司不得不放慢其发展速度。而且外资公司与中方公司合资经营,要按照多数意见来管理公司,除非双方已经达成共识,否则合资公司很难有独立的决策和经营行为。 2002年夏末,瑞士人寿撤离 瑞士人寿前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陈龙清称,撤离中国是瑞士人寿的全球战略转移。 据了解,美国发生“9·11”事件之后,该公司2001年的利润从2000年的9.24亿瑞士法郎下跌到1.24亿瑞士法郎,迫使原来主张积极扩张战略的总裁邹德曼退位。而在今年2月底,接任的切拉欧斯基便采用“守城”战略,将业务重点放在家门口。 撤离中国实在是瑞士人寿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知情者说,瑞士人寿领导层物色中国合作对象的工作从去年年初就已开始,甚至已涉及到选址,其高层甚至还与天津市有关部门表达了在天津立业的意向。但2001年9月,中国保监会签发8张外资保险公司在华经营牌照,瑞士惟一的机会却给了做非寿险业务的苏黎士保险。此后,纽约人寿、荷兰人寿、忠利保险先后宣布成立合资保险公司,一直没排上队的瑞士人寿遭受到的打击不小。 但外资保险人士却认为,其深层的原因恐怕与瑞士人寿对中国市场水土不服不无关系,他们也有可能是对中国市场信心不足。 2002年冬天……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中国保险业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外资保险进入中国也一样。但无论如何,外资保险的撤离多少折射出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警觉。他们所遇到的困惑,也是中国保险自身需要解决的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