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保险工作会议精神 促进非寿险业快速健康发展 2月25日至27日,全国财产保险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冯晓增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保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振奋精神、抢抓机遇、锐意创新、防范风险,促进非寿险业快速健康发展。 冯晓增指出,非寿险业的做大做强一方面表现为规模和速度的增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体现是看其产品和服务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和参与程度,也就是保险的覆盖面问题。现阶段,我国保险业的基本矛盾就是保险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这也是非寿险业的主要矛盾。目前,财产保险市场中,产品不丰富,服务质量不高,产品开发能力不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精神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财产保险公司竞争的主要业务领域仍然集中在机动车辆保险和货运险、企财险等传统险种,在不同目标客户、不同层次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冯晓增强调,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是当前非寿险业的首要任务。一是产品创新。在车险产品创新方面,随着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法律制度的实施,为财产保险公司创新车险产品和深化车险服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对保险公司在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费率与出险情况挂钩,针对不同车辆、驾驶人员等不同风险,实行差异化费率,真正作到产品个性化。在农业保险领域,发展农业保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是保险业面临的新任务,也是保险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农业保险也为非寿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保监会正在开展研究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种主体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也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市场进行尝试和创新。在开发储蓄替代型产品方面,2003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0万亿。从居民储蓄动机调查来看,以养老、教育、防病等为目的的储蓄比例超过40%,而且这一比例还有逐步上升的势头。据推算,有4万多亿居民储蓄与保险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和可替代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个人投资理财需求日益旺盛。这为产险公司开发设计非寿险投资、理财、分红型产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开发储蓄替代型产品,有利于带动家庭财产险等传统型业务渗透到更多居民中,扩大承保面;有利于丰富居民个人投资理财渠道,增加个人投资理财工具;有利于提高保险业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更有利于非寿险业发挥好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在责任保险方面,目前,社会对责任险的需求程度日益提高。发展责任险的法律环境日趋完善。特别是2003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向社会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的解释》,为保险公司开拓责任保险和开发设计责任险产品提供了广阔领域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为民营经济服务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由于民营企业发展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以及投保意识谈薄等多种因素,民营企业保险一直处于市场潜力大与承保率低的矛盾之中。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开发设计适合民营经济特点的相关产品,探索符合民营经济发展需求的产品销售方式,创新保险服务,是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新问题,也为非寿险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机遇。保监会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在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大胆开发设计非寿险新型产品。在防范和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对符合市场需求,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非寿险业做大做强的保险服务,产险公司都可以大胆探索和创新。 冯晓增指出,在加快非寿险产品创新的同时,财产险公司应积极探索营销方式和营销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重视发展银行保险、相互交叉代理、个人营销体制等新的营销方式,鼓励公司开展网上保险、电话投保等其他有效经营方式,拓宽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特别是银行保险。财产保险公司应积极尝试通过银行代理保险的方式,充分运用银行的营业网络和资源,开发易操作、广覆盖的产品,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和渗透度。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保险公司应对现行产品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产品开发对市场需求反应的效率和敏感度,以满足市场对保险产品的不同需求。 冯晓增强调,保监会将进一步转换监管职能,对条款费率管理办法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下一步保监会将改进简化非寿险产品的管理办法,将具有区域性、地域性特点的保险产品备案登记权下发到省级监管机关,以利于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