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海淀的李女士向本报反映,最近收到一份保险公司寄来的资料,拆开一看,里边是一份保险产品介绍、一张投保单和一个回邮信封,称可以一封信办完保险购买手续。 李女士以前也买过保险,一般都和业务员直接联系,相互了解相关信息后,交费签合同,完成投保过程。而这个保险公司宣传的这种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险却既不要求体检也不用同业务员联系———上写“请立即填写后附的申请书,无需繁琐的体检和申请过程,即可轻松获得全面的健康保障和周到的理财服务。” 照着宣传单上电话,李女士拨通保险公司电话。接线的一位女士说,这个保险产品是公司正在推的一个优惠产品,到6月下旬就结束,想买还得趁早。 回信信封上提供的地址是“东单邮局××号信箱某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银行保险”,李女士想,应该核实一下这个邮箱是不是该保险公司的。但邮局工作人员说,确实有这个信箱,可邮局不能随意透露这个信箱属于哪个单位。 然而,最让李女士担心的还是投保单上的最后一个申请步骤———投保人同意授权银行及该保险公司每月从投保人账户扣除相应保费。向工商银行查询,服务人员介绍说,工商银行和这个保险公司的确有合作,但银行不掌握保险公司的所有产品,宣传单上的这种产品不在柜台销售。询问了一圈,李女士感到这种投保方式很不让人踏实。 记者随后采访了京城几家保险公司了解到,邮寄保单是目前一些中小保险公司纷纷尝试推出的方式,主要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不过,市场上常见的邮寄保单,通常是客户缴纳完保费,由保险公司回邮保单,基本不需要个人的详细资料,像李女士遇到的这种保单还是第一次见到。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郝演苏也对如此邮寄销售保单不赞同:“金融是高端产品,即使邮寄也需要用特快专递等特别的方式,从而体现出它的价值,如果以一封平信投保,不安全不说,也无法体现保单所蕴涵的价值。另外,金融产品需要对号入座,尤其是健康险产品,人的身体状况、工作状态不同,不是所有人都可接受保险服务的,如果客户邮寄投保,保险公司无法审查投保人的真实情况仓促承保,实际上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