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机场近日出现的有关航意险的风波,尽管暂告停息,但中国的保险市场全面开放在即,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绝非偶然、无足挂虑,人们由此引发的思考和行动应该是刚刚开始。这是一个信号,今后,对国内的保险公司来说,必然还要遇到更多的让人有些措手不及的事儿,踏踏实实挣钱的时代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与其被动,不如主动,如果我们能冷静地从中学习如何应对,能更多地关注保险市场开放后的一些“新动向”,理清发展的思路,就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市场空间,国内的保险公司完全能够在竞争中不断长大,强壮起来。 我国自1979年恢复商业保险以来,随着人身保险业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外资公司的大量引入,以及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涌现,虽然使人身保险行业竞争在近年趋于激烈,但总体而言,人身保险市场仍然处于相对集中的格局。2003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占据了人身保险市场近86%的份额,市场集中度很高,即便在竞争已经开始出现的地方,也存在由一家或由几家或几家企业主导市场的行为。市场结构的不完善,一方面导致消费者可供选择的产品相对有限,个性化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保险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人身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因此如何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保险市场体系,在有效保障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推动行业向前发展,是现阶段人身保险行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根据我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在保险市场方面作出的承诺,加入世贸组织时,允许外资寿险公司向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提供个人(非团体)寿险服务,3年内允许合资寿险公司向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险服务。2004年11月是团险市场向外资保险公司开闸的最晚时间。而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远比承诺时间表要走得快。今年瑞泰人寿、恒安人寿、大都会人寿、法国GNP等一批外资寿险公司将开业。中美大都会保险公司是北京保险市场上首家中美合资的保险公司,面对其所可能占有的渠道优势,不可能无动于衷。而我国航意险由于风险过大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是惟一一个仍在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的险种。在今天的市场竞争格局下,这种计划经济下的模式已经凸显很多问题,这也是航意险风波出现的必然因素。 随着市场主体进一步的增加,团险市场的全面开放,今年中外资寿险公司将在各地区、各领域进行全方位的竞争,这必然对中资保险公司造成一些冲击。在近日举办的一个团体保险高峰研讨会上,美国大都会人寿一位保险专家对与会的国内保险界同行们说:“中国的保险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许多可以做的事情,这让我觉得激动,你们准备好了吗?如果你回去没有多卖几份保险的话,可能过几天,你一回头,我已在你旁边,追上你了。”这就是今天的保险市场: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公司,有被保险人、有保险中介机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台竞技,有合作,有竞争。外资公司早已为今天做了大量的准备,而国内的保险公司更应该如此,这样我们才能迎来明天大而强壮的中国保险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