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合作这出大戏,在8月下旬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24日,交通银行行长张建国表示,该行已经向中国保监会递交经营保险业务的申请,计划通过旗下在香港经营保险业务的公司——交通银行保险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发起人,申请经营内地的保险业务。
交行的牛气让保险业内一阵感慨。有人说,新一阶段的银保合作,主角看来还是银行。
事实上,自打银保合作大戏开场以来,保险公司就一直想当主角。从十年前第一次把一摞“银保” 小卡片摆到银行营业大厅里时,就开始那么想。
这十年中的头几年,保险真当上了主角,风头远胜过银行。从面上看,包括产品、服务和最终达成销售的所有核心环节,都是保险一家搞定的事。而银行,无非就是保险公司租借的一个柜台而已。
银保产品连年大卖,让银行与保险两家皆大欢喜。可没过多久,皆大欢喜成了银行独喜。
原因地球人都知道:价格大战。为了在银保市场中圈到更多的地,众多保险公司不断攀比“发扬风格”,争相让利于各大银行,直至让到吐血。
坐山观虎斗,收收场地费的事,银行自然是乐意做的。可看了一阵,银行觉得这样观着还是不过瘾,干脆自己当老虎。
于是,前不久,某某商业银行把一种酷似银保分红产品的理财产品摆上了自己的柜台,意思很明白,把保险公司得的那点微利也让自己得了算了。
听过一家寿险公司银保负责人抱怨,现在的银保产品技术含量太低,极易被模仿,再加上这些年银行把保险公司的培训体系也学习得差不多了,“学成出师”是很自然的。
保险公司委托银行柜台售卖保险产品,人称银保合作的初级阶段。一位学者开始为之定性:银保合作初级阶段已经进了一条死胡同。保险的主角风头已经完全被银行占去。
自去年以来,人们似乎看到了银保合作开始走进中级阶段。代表性的动作是各大银行与各大保险公司纷纷签订了一种名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协议书。大体上说,双方的合作领域除传统的代理保险、存款业务、融资业务、资金结算、电子商务、银行卡和基金合作外,还增加了保险资产托管、信息合作开发、合作模式探索等诸多新花样。
可专家还是泼了冷水,认为能有那么多合作内容的确是个好事,可现如今最为风风火火的还是“传统的代理保险”。专家还说,即使这样的合作开展顺利,除了各大银行争夺保险公司的资产托管权这档子事之外,其他的合作中,掌握主动权的还是银行,保险公司依然只能混个配角。
万众期待的混业经营,可算作银保合作的第三阶段,也是目前能够想象出来的最高级阶段。
2003年修订后的《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不得投资于保险行业以外的企业。这条铁令曾让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一声叹息,即使想“混”也没法“混”。
好在平安为保险业争了口气。去年年底,平安集团把旗下的平安信托推到前台,以不超过2000万美元的价格将福建亚洲银行收归麾下,并将其更名为“平安银行”,完成了集团“混业”理想的一大步,业界称之为“打政策擦边球”。
在目前的法律框架内,中国内地的金融机构要达到混业经营目的,借道海外是最方便的途径。在整体上说,中国的银行业依然走在了保险业的前头。
中行筹建汽车金融公司就是通过其设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公司作为主要出资人来筹建。几年来,中银国际和中银集团保险公司都曾以外资金融机构的身份“回国”,绕开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限制,在内地设立合资或独资公司,开展银行、证券、基金和保险业务。
交通银行这回要办保险公司,用的也是这招“回马枪”。专家说,交通银行此举目的,在于推进金融集团公司架构的搭建,为中国金融混业经营预热。
可见,混业虽然大闸未开,但等在大闸周围的人群中,已经挤满了银行的人。
银保合作,保险总是当配角,不是因为保险功夫差、嗓子烂,而是一摊子国情因素决定的,在整个金融行业中,商业银行是航空母舰,掌握着雄厚的资本以及大规模网络、客户资源。如此实力,是保险这个“小弟弟”无法望其项背的。
因此,有专家断言,如果混业政策放开,银保“联姻”的最普遍模式是银行开设或者收购保险公司,而不是倒过来。
由此可见,在银保合作的大戏中,保险公司想唱主角是没指望的了。唯一可做的是争取更多的戏份儿,等着红过银行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