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再过几天,中国废科举已满百年。
中国历史上延续1300年的科举制度寿终于清政权病入膏肓的那个初秋。从一定意义上说,科举丧钟为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消亡而鸣。
今人讲白话,科举制度就是选官的制度。在世界政治史上,这项制度由中国所独创,后来为外邦效仿的不多,无非是中华帝国周边的某些个“蕃国”,但人家也没学到位,在效仿中走了样儿。
以历史的眼光,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出现具有封建政治制度改良的意味,它改变了封建政权选官的世袭传统。虽说最终的定夺权仍在皇帝老儿手里,但参加科举考试不设身份门槛——对全社会开放报名资格,为底层社会成员进入政权机构开辟了一条通道。用如今流行词做解读,叫基本确保入仕竞争起点公平。
与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当今干部制度作比较,科举制度也仍具有某些“个性”和“特质”。1300年间,历朝历代皆有科举舞弊大要案,但腐败并非科举制度之必然,而由封建专制政治制度所自然生发。最终,科举制度的消亡,并非主要因为科考的内容不合时宜,而是缘于封建专制政治制度被席卷全球的近现代民主政治大潮所抛弃。
读者一定心领神会,鲁宁此时唠叨废科举满百年,当然不是为科举制度的某些合理成分摆谱叫好,更不是为科举制度的消亡唱挽歌,只想借机讲几层意思:
废科举要作全球化考量。于中国废科举数百年之前,在西方,以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工业革命、全球贸易、民主政治、社会法治为内容的文明进化梯次进行。在东方,日本先于中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变这个东瀛岛国历史命运的明治维新。
中国一觉醒来二战已结束,战后大量的西方殖民国家通过选择民主政治制度的承诺,换回了国家的重新独立,开始各自追赶现代文明的艰难跋涉。在中国,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具体到选官制度,既借鉴了前苏联的特色,又融入了中国自身的特质。
西方的宪政、东方的移植型宪政(譬如日本)、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型政体,用大历史观视之,均不是各国政治精英集团完全主观的选择,它首先是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政治体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最核心的部分深刻影响着不同经济基础的孕育与发展,以百年作比对标尺,人们自能直观体察其影响程度。
不论何种政治制度,选官的制度总是其最核心的部分。仍以全球视野,在现代政治的范畴内,人们又很容易看到一种有趣并带规律性的现象:但凡引领现代文明潮流的国家,其政治制度通常比较稳定和“开明”,反之,则经常出现政治动荡,国家的经济发展则不断经历曲折。所以,人们大体可以这么看,政体不同,国家发展的路径不同;一国政体选择主动迎合时代潮流,该国的发展通常会顺当许多。
计较权力来源的合法(民主)性和对行权者实施监督与制衡,是现代选官制度先进于古代选官制度的最主要亮色。废科举满百年,中国的选官制度仍在不断“探索”——就如中国的经济制度正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那样。由于政改与经改长期不配套,经改的单轮驱动日益困难,各种社会矛盾正在持续积累和生发。
十六大提出“政治文明建设”以来,干部制度改革的“外围动作”多了起来,但趋势和走向却不易直观判断。从时间上计,它也需10年、20年甚至再一个“废科举满百年”?人们既不能保守亦无从乐观,只能耐着性子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