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时间与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的有效工具。农业保险作为世贸组织所允许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鉴于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两大职能,农业保险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 风灾凸显保险缺失之痛 8月12日18时30分至19时50分,一场突如其来的9级阵风伴着暴雨袭击了沧州吴桥安陵、于集、铁成、曹洼4个乡镇的75个村庄,使这一地区的农作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吴桥县于集镇大万村刘建军家的玉米地里一片狼藉,已经开始结穗的玉米成片地倾倒,他站在地头望着受损的庄稼深有感慨地说:“我家种了5亩玉米,其中4.5亩受损,如果不是入了农业保险,今年恐怕要颗粒无收了。” 然而,像刘建军这样得到保险公司赔偿的农民还不多,因为更多的农民还没有办理农业保险。据初步统计,于集镇的玉米受损面积达8000多亩,可是在保险公司赔偿范围内的只有215.3亩,还占不到3%。其他3个乡镇的情况也不乐观,铁城镇和曹洼乡能够获得保险赔偿的玉米分别只有11.9亩、313.7亩。 当地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无奈地说,根据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规定,每亩玉米的保费18.2元,国家补贴14.56元,农民只要交纳3.64元,就可以享受到260元的风险保障。然而一些农民的保险意识不强,心存侥幸,即使少量的保险费也不愿意出,一旦农作物受到灾害天气的损害,往往后悔不迭。 省人保农业保险部负责人王学刚介绍,目前我省参加农业保险的保户只有228万户,省人保承担农业保险责任60多亿元,但这对一个农业大省来说,几乎少得可怜。以目前我省主要的农作物为例,小麦、玉米、棉花三大农作物的承保面积分别只有250万亩、400万亩、180万亩,分别占这三大农作物全省总面积的7%、10%、18%。从目前的现状看,农业保险要走的路还很长。 农业保险之路还有多远 据王学刚介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保先后开办过几十个农业保险的品种,然而长期开办的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个。目前我省的农业保险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农业保险风险很高,如果按照商业操作的要求制订保险费率,农民根本保不起,因为农业保险保费费率一般在2%至15%之间,高出其它财险几倍甚至十几倍;如果按照农民可以接受的标准制订费率,保险公司赔不起——— 这是农业保险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尽管近年来,我省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但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出台,响应者寥寥无几,农业保险始终步履维艰。 近两年,我省一些地区农业生产屡屡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今年4月份,我省出台《河北省种植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管理办法》和《河北省养殖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管理办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试点,财政补贴范围包括种植业(小麦、玉米和棉花)、养殖业(能繁母猪、奶牛)。保费额在参保农户承担20%的基础上,各级财政承担80%。此外,市县财政部门还可根据本地财力状况和农业特色,自主选择其他种植业、养殖业险种予以支持。我省农业保险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破冰之旅”。 伴随着小麦、玉米等农业保险的迅速推广,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一位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无奈地告诉记者,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需要当地政府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但一些主管部门竟然向保险公司讲起了条件——— 有的索要高额的“手续费”即回扣,有的甚至要求保险公司垫付农户应缴的20%的保费,或本级财政应当承担的保费。 为规范河北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保证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稳健开展,人保财险与中华联合财险公司共同成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联合协调工作小组”,共同解决农业保险在推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障碍。河北迈向农业保险大省的道路还有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