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现在的学习力就是未来的竞争力!玉米田保险学习网为您的成长加油!
网上视频学习
网上音频学习
保险增员秘诀
保险行销秘诀
个人成长秘诀
保险管理秘诀
保险培训秘诀
会员下载频道
客户服务频道
经纪财产频道
保险聚焦频道
保险知识世界
展业服务产品
玉米田开心地
精英会员门店
保险精英论坛
新闻中心 首页
强 力 搜 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阅 读 排 行
优 秀 广 告
会员免费门店申请
网上视频学习
玉米田电子书
推 荐 阅 读
合 作 网 站
 现在位置:首页 -> 保险热门话题
多地车主遇车险“李鬼” 贪便宜导致理赔“无门”
作者:不详来源:上海证券报 更新日期: 阅读次数:
文字 〖字体: 〗 双击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多地车主遇车险“李鬼”   贪便宜导致理赔“无门”   消费者购买“安全统筹名义的保险”存在理赔难度大、统筹公司跑路风险高、不受监管等多重风险。消费者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虚假宣传冒充保险进行销售;二是售后理赔难;三是退保难   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尽快明确此类业务的监管主体和规则,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行业应加强自律,保险公司要积极维权;消费者自身也要增强风险意识   ◎记者 徐潇潇 周亮   一段时间以来,乘用车市场火热,给了“有心人”钻空子的空间——“山寨保单”频现,投诉量大增。   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期调研发现,有业务员冒充知名保险公司,将“统筹保险”包装成正规商业保险,甚至低价进行推销。消费者往往付款后才发现保单并非由正规保险公司出具,而是汽车服务公司出具的统筹单。   此外,有消费者遇到假公司和假保单。不法分子伪造与真保单体例、样式、内容相似的“假保单”,诱骗消费者进行投保。消费者出险之后,发现该公司客服电话无人接听,业务员失联,部分统筹公司直接“跑路”。   “请车主擦亮眼睛谨慎识别,避免被误导购买。”地方保险协会以及被“撞脸”的保险公司也纷纷发布风险提示,“车辆统筹公司”不是保险公司,缺乏保险行业监管,“车辆统筹单”也不是保险合同,不受保险法保护,后续赔付服务可能无法得到保障。   保险行业人士提示,“踩坑”的消费者应采取“三步走”维权策略:首先,终止“问题保单”,及时通过正规渠道重新投保,确保车辆保障不中断;其次,保存和固定微信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文本等关键证据;最后,通过12315平台等多渠道投诉举报,或进行法律诉讼。   “车辆统筹单”投诉大增   近期,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买到了“车辆安全统筹”,而不是“机动车辆保险”。   “我于4月10日在微信上向深圳市阳光财联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支付了3152.5元,该公司为汽车统筹公司。销售人员谎称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深圳消费者曾女士称。   记者查询企查查App发现,该公司注册地址为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新牛社区展滔科技大厦C座C1401。经记者实地求证后发现,该楼层只有一家3C数码配件公司。目前,该公司处于注册异常的状态,4月29日,该公司因为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监管局列为经营异常公司。   “我们也经常接到消费者类似投诉,最后发现都是统筹公司的投诉。”阳光财险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阳光财保”“阳光云”等车辆统筹公司与阳光财险无任何关联。“车辆统筹公司”不是保险公司,不受保险行业监管,“车辆统筹单”也不是保险合同,不受保险法保护,后续赔付服务可能无法得到保障。请各位车主谨慎识别,避免被误导购买。   记者发现,部分统筹公司“撞脸”知名保险企业,企图浑水摸鱼。而一些统筹公司即便陷入纠纷,仍可改头换面继续招摇撞骗。记者在某工商信息平台以“安全统筹服务”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全国共有相关企业2600多家,注册资本低于100万元,其中不少被打上“经营异常”“司法案件”“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等标签。   多位消费者表示,统筹单的骗局一般在续保的时候出现。西安的王女士对记者表示:“我的车险下个月22日到期,一个人加我微信,说自己是平安银行(11.850, -0.08, -0.67%)的工作人员,给我按1900元续保,结果他还没出合同就让我付款。”王女士表示,后来向汽车销售确认之后才发现对方并非正规保险公司。   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显示,2024年以来,“车辆统筹单”投诉大增,主要问题有冒充保险销售、售后理赔难、退保难。   统筹单非保险合同   据悉,所谓“统筹单”并非保险产品,而是属于“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原本限于运输企业内部互助,每位成员缴纳一定费用,事故司机可从这笔费用中获取赔偿。   北京京师(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刘诚冬表示,保单是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出具的正式保险合同,受保险法严格约束,其经营主体资质、产品设计、费率厘定及理赔服务等各环节,均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严格监管框架下运作,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而统筹单并非保险合同,通常由汽车服务公司或运输企业等非保险机构出具。此类机构未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许可,其经营活动完全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既不受法律约束,也缺乏有效的偿付能力监管机制,消费者权益保障存在重大风险隐患。   深圳一名财险业内人士表示,部分不法中介打着商业保险旗号,推销“统筹险”的套路骗局。中介人员声称销售的是“太平洋(3.750, 0.10, 2.74%)保险”“平安保险”等保险公司的正规“车险”,实际是推销统筹服务。统筹服务价格通常比商业车险低30%至50%。而这些统筹公司使用跟保险公司相近的名称,以混淆视听。   据悉,消费者购买“安全统筹名义的保险”存在理赔难度大、统筹公司跑路风险高、不受监管等多重风险。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虚假宣传冒充保险进行销售,业务员冒充知名保险公司,将“统筹单”包装成正规商业保险,消费者付款后才发现保单并非由正规保险公司出具。二是售后理赔难,消费者反映“统筹单”公司客服电话无人接听,业务员失联;出险后不仅只能到指定修理厂,还面临赔付难等问题。三是退保难,消费者发现问题后要求退款,却遭遇商家拖延或拒绝,即使合同未生效,消费者提出退款时仍被收取高额手续费。   统筹单乱象亟待整治   当前,统筹单乱象暴露出三大监管漏洞:一是经营主体准入门槛缺失;二是业务运营缺乏有效监督;三是违法违规成本过低。统筹单被一些企业用作非法获利的工具,这种业务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亟待整治。   刘诚冬表示,监管部门应尽快明确此类业务的监管主体和规则,填补监管空白,加强对经营主体的审批和日常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行业自律同样至关重要。多家头部险企负责人表示,保险公司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配合监管部门建立行业“黑名单”共享机制,行业协会也应加大宣传,普及保险知识和风险防范技巧。   保险公司也要积极维权。刘诚冬表示,统筹公司未经授权,使用其他保险公司名称或使用与保险公司近似、容易混淆的名称,让消费者误认为与其他保险公司存在关联,实际上也侵犯了其他保险公司的商标权。   此外,消费者自身也要增强风险意识。一位保险业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车险时须选择正规保险公司,仔细审查合同条款,不要被低价等虚假宣传迷惑,切实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上篇文章: 监管出手防“内卷”!分红险收益又要降了?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问题咨询 | 合作代理 | 软件下载 | 注册帮助 | 汇款方式
  玉米田版权所有,受法律保护 粤ICP备05047055号
  Email:ymt@ymt-mdrt.com 电话:020-84588202 传真:020-34500159
  玉米田服务,只要您高兴
网络实名:玉米田 通用网址:保网  中文域名:www.保险网.com  域名:www.ymt-mdrt.comwww.bx365.cn